时间: 2025-04-23 12:12:1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33:36
“方方正正”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形状方正、规整。它常用来形容事物的形态、结构整齐、规矩,也可以引申为形象端正、行为正派、态度稳重等。
“方方正正”源自古代汉语中对形状的描述,强调物体的形状整齐、规则。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文学出处,但在古代的建筑、工艺等领域,方正的形态常被视为美的标准。此成语在现代使用频繁,成为了描述形态或行为规范的重要词汇。
该成语可以在多个场景中使用:
“方方正正”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正直、诚实和稳重,这与儒家思想中强调的道德规范相吻合。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依然重视这一品质,尤其在职场和人际交往中,方方正正的形象通常被视为值得信赖的标志。
该成语给人一种严谨、可靠的感觉,常常联想到正直的人物形象或稳固的事物。它传达了一种追求完美和规范的态度,影响着我的思维方式,让我在表达时更加注重逻辑和结构。
在工作中,我曾遇到一位同事,他的工作方式方方正正,总是能够按时保质完成任务,团队成员都非常愿意与他合作。他的行为让我意识到,做事讲究规范和原则是多么重要。
在诗歌中,我尝试使用“方方正正”:
晨光映照方方正正的窗,
万物复苏在此刻安放。
心中信念如这形状坚韧,
不畏风雨,志向高扬。
在英语中,“square and upright”可能作为对应表达,传达相似的规整和正直含义。然而,具体的使用场景和文化内涵可能有所不同,英语中可能更强调法律和道德的规范,而中文则更多渗透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通过对“方方正正”的学*,我深刻理解了形状和行为的规范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个人形象与行为准则,促进了自我修养与文化认同。
《汉书·艺文志》:“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此学者之大患也。方方正正,无有曲也。”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方方正正,无有遗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郑伯如楚,子家子反,郑人逆之,方方正正,无有诈也。”
《论语·雍也》:“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方方正正,无有偏也。”
《礼记·玉藻》:“君子之居恒当户,寝恒东首,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方方正正,无有邪也。”
他做得~、规规矩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