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4:05:2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09:49:14
成语“一介不取”的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对金钱或物质利益毫不在意,表现出一种高洁的品德和清白的态度。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不贪图个人利益、清白无私的人,强调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介不取”源自古代文学,特别是在《史记·平原君赵胜列传》中提到的一个故事。赵胜是一位清白无私的君子,他在接受赏赐时,明确表示自己“一介不取”,以表达自己不贪图权势和金钱的决心。这一成语因此被广泛引用,成为高尚品德的象征。
“一介不取”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一介不取”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反映了儒家文化对品德的重视。在现代社会,面对金钱与利益的诱惑,这一成语提醒人们保持清白和高尚的情操,尤其在商业和政治领域,体现出对诚信和道德的追求。
这个成语带给我一种崇高的情感联想,让人想到那些在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坚守原则的人。它激励着我在面对诱惑时,能够保持清白和正直,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目睹了一位老师拒绝了外界的赞助,因为他认为这样的赞助会影响他的教学公正。我觉得他体现了“一介不取”的精神,深受感动,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努力保持这样的品德。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使用“一介不取”:
青山似水映月明,
一介不取志高行。
不贪朝夕浮华梦,
只求心中一片清。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be above petty concerns”或“to be incorruptible”,这两者都强调个人的清白和不为利益所动的精神。在西方文化中,许多历史人物也因其高尚的品德而受到尊重,体现了普世的道德追求。
通过对“一介不取”的理解,我认识到道德品德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重视诚实与高洁的品德。在未来的学*和交流中,我将继续运用并传播这一成语所蕴含的精神。
其非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明史·列传第九十五》:“一介不取,廉洁自守。”
《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五》:“一介不取,以清节自持。”
《后汉书·杨震传》:“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荣,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称之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遂教授不息,不应征辟。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赵之良将也,一介不取,而赵王以为贤。”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君子一介不取于人。”
丈夫心地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