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41:3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22:01
成语“不祧之祖”的字面意思是“不改变传统的祖先”,其基本含义是指在某个领域或学术上,某个人或事物被视为奠基者或创始人,且其地位不可动摇。通常用于形容某个学派或流派的开创者。
该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原文是:“君子之道,食不祧祖。”意思是君子在食物上应当谨记祖先的传统,不要轻易改变。可以看出,该成语强调了对传统和祖先的尊重。
“不祧之祖”常用于文学作品、学术讨论以及演讲等场合。在学术界,常用来称赞某位学者为某一领域的开创者;在文学作品中,可能用来描写某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或传统;在演讲中,可以用来强调传承的重要性。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家族和祖先的观念非常重要,尊重和传承祖先的思想和文化是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之一。“不祧之祖”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在现代社会,尽管创新被广泛推崇,但对经典与传统的尊重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成语让我联想到对传统和历史的敬畏,尤其是那些为后人铺路的先驱者。他们的贡献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光芒,给后人以启迪和指引。同时,它也让我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对传统的尊重与继承。
在我的学*过程中,我常常会引用“不祧之祖”来强调某位导师或经典作品对我的影响。例如,在讨论某部经典文学作品时,我曾提到它在我文学观念形成中的重要地位,正如“不祧之祖”一般,奠定了我对文学的理解。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运用“不祧之祖”:
古韵悠悠传千载,
不祧之祖映月华。
新声随风入耳畔,
继往开来共此佳。
这首诗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同时也强调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在英文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ounding father”或“pioneer”,这些词汇同样用于指代在某一领域开创性的人物,但往往更多强调个人的贡献和影响力,而不像“不祧之祖”那样强调传统的延续和尊重。
通过对成语“不祧之祖”的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为我提供了一个表达尊重和传承的良好范例,帮助我更好地构建自己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今太祖受命开基,太宗缵承太宝,则百世不祧之庙矣。
《文献通考·宗庙考》:“唐高祖以周、隋之弊,革其旧制,立宗庙,定祧迁之法,故有所谓不祧之祖。”
《新唐书·礼乐志》:“唐高祖既定天下,乃革周、隋之弊,立宗庙,定祧迁之法,故有所谓不祧之祖。”
《旧唐书·礼仪志》:“唐初,宗庙之制,依周、隋旧,高祖乃定祧迁之法,故有所谓不祧之祖。”
《资治通鉴·唐纪》:“唐高祖以周、隋之弊,革其旧制,立宗庙,定祧迁之法,故有所谓不祧之祖。”
《宋史·礼志》:“自汉以来,帝王之号多袭前代,而宗庙之制,亦因循不改,故有所谓不祧之祖。”
高适达夫七古,与岑一骨,骈语之中,独能顿宕,启后人无限法门,当为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