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35: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13:06
成语“暗弱无断”由“暗”、“弱”、“无”、“断”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指暗淡、软弱,没有决断。整体上表达了一种缺乏力量、毫无主见和决断能力的状态。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做事缺乏决策能力,缺乏果断性。
“暗弱无断”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来源,但其构成的词汇在古代文献中常出现。类似的表达可以在古代诗词、散文中找到,常用于描述那些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或缺乏主见的人物形象。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于描写性格软弱的人物,例如在古典小说中,可能用来形容那些在家族纷争中不敢表态的人物。在日常对话中,当我们讨论某个人在做决策时犹豫不决时,也可以使用这个成语。在演讲中,可能用于批评某些领导者缺乏果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中国文化中,果断和决策能力被视为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暗弱无断”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常常带有负面色彩,反映了对个人能力和责任感的期望。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职场中,这种特质被视为不利因素,影响个人职业发展。
“暗弱无断”常给人一种无力感和不安的情绪。它联想到那些在关键时刻缺乏行动的人,可能引发对自身决策能力的反思。使用该成语时,往往会唤起对责任、果断和决策的思考。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目睹一位同事在项目决策时表现出“暗弱无断”。在团队需要迅速做出方向选择时,他总是犹豫不决,导致团队进度缓慢。这让我意识到,在关键时刻,决策能力的重要性。
在某个故事中,可以描写一个王子在面对国家危机时,因“暗弱无断”而错失良机,最终造成国家的动荡。这样的情节不仅展示了成语的意思,同时也传达了决策的重要性。
在英语中,可以用“indecisiv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两者都强调在关键时刻缺乏决策能力,但在文化背景下,中文的“暗弱无断”更强调一种情感和心理状态。
通过对“暗弱无断”的分析,我对如何在语言中表达决策能力和个体意志有了更深的理解。该成语不仅在描述个人特质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更加注重果断与决策能力的培养。
《资治通鉴·卷九十一·晋元帝太兴三年》:“(司马保)好读书而暗弱无断,故及于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