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21:1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42:55
“积讹成蠹”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积累错误最终导致损害”。其中,“积”指积累,“讹”指错误或谬误,“成”表示形成,“蠹”则是指害虫,通常引申为对事物的破坏或侵害。整体来看,这个成语强调了长期积累的错误会导致更大的问题或损害。
“积讹成蠹”出自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这个成语体现了对于错误和谬误的警惕,强调在言行和思想上要谨慎,避免因小失大。虽然没有非常明确的单一典故,但它的意义与文学中对错误与后果的探讨密切相关。
“积讹成蠹”可以应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重视教育和修身养性,强调错误的积累会对个人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的适用性依然存在,尤其在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错误的信息如果不及时纠正,可能对社会造成严重后果。
“积讹成蠹”让我联想到许多失败的案例,比如企业因为未及时调整策略而导致破产。它提醒我在生活中要保持警觉,及时纠正错误,以免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在我的学过程中,曾因为对某个概念的误解而在考试中失分。后来我意识到,如果不及时纠正,后续的学会受到影响,因此我开始注重及时复*和纠错。
在一首小诗中:
小疏忽如风吹过,
日积月累酿成错。
若不察,终成蠹,
人生路上莫蹉跎。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意思是及时处理问题可以避免更大的麻烦。这种思想在不同文化中都存在,反映了对错误和后果的普遍关注。
通过对“积讹成蠹”的学,我认识到,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维的载体。这个成语在我的学和表达中提醒我要关注细节,及时纠正错误,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京师,诸夏之本也,将以观理,而豪猾时逾检;太学,明教之源也,期于变风,而生徒多堕业;列郡在乎颁条,而干禁或未绝;又在乎按度,而淫巧或未格。俗恬风靡,积讹成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