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3:58:0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45:23
成语“北门管钥”字面意思为“北门的钥匙”,其基本含义是指对某个地方或事务的管理权或控制权。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掌握某种重要资源或权力的人。
“北门管钥”的成语来源并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古代军事或管理有关。在**古代,城门的钥匙通常由守卫或负责城门的人掌握,北门可能代表着一个重要的出入口或战略位置。因此,掌握北门的钥匙意味着掌握了某个地方的控制权或进入的权限。
该成语可用于多种场景,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北门管钥”在**文化中可以反映出对权力和控制的重视。在历史上,掌握入口的钥匙往往意味着对城池或资源的控制。因此,该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仍然适用,特别是在政治、商业等领域。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权力的争夺和控制的复杂性。掌握“北门”的人,往往承载着责任与压力,同时也享有特权与荣耀。这种复杂的情感反映了在权力游戏中,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博弈。
在我参与的一个小组项目中,有一位同学总是掌握着所有的资料和进度。他的控制让我们很依赖他,仿佛他就是“北门管钥”。然而,这种依赖也让我们感到某种程度的不安,时常希望能有更多的参与感。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写道:
北门管钥藏秘密,
权力之路难行走。
若能共掌众生事,
何须独占这份愁。
这展示了对权力的反思与对共享资源的渴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gatekeeper”,指的是掌控进入某个领域或资源的人。虽然两者用法不同,但都传达了控制与管理的含义。
通过对“北门管钥”的学,我理解到在语言表达中,成语不仅仅是字面的组合,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它提醒我在交流时要注重权力与责任的平衡,以及在团队中如何有效地分享资源与信息。这对于我的语言学和表达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
北门管钥赖将军,虎节重臣亲拜疏。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六》:“审配在冀州,有威名,为北门管钥。”
《后汉书·袁绍传》:“绍以审配领冀州,配在州,有威名,为北门管钥。”
《汉书·王莽传下》:“莽以崔发为北门管钥。”
《史记·晋世家》:“赵衰,晋之北门管钥也。”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使赵衰为卿,辞曰:‘臣之先,佐命于晋,世为北门之管钥。’”
春秋时期,秦国人杞子在郑国掌握了都城北门的钥匙,派人要秦穆公攻打郑国。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告,派大将孟明视等率军出征。郑国商人弦高发现,假装送礼迎接秦军,背后通风报信。晋国乘机出兵打败秦军。秦穆公承认是他的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