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3:48:2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00:48
“一尘不受”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没有一粒尘土落在身上”。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一个人处事清白、不受贿赂或诱惑,保持高尚的操守和洁身自好。
“一尘不受”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常用于形容正直和清廉的官员。这个成语的具体出处并不明确,但与古代士人的道德标准密切相关,强调了士人应有的清白和高尚品德。
“一尘不受”通常用于描述一些处事公正、清白无辜的人,尤其是在政治、商业或社会活动中。它可以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或用于日常对话和演讲中。例如,在评议某位官员的清白时,可能会提到他“一尘不受”。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一尘不受”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清白和廉洁的重视。在古代,士人被期待保持高尚的道德品德,而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尤其是在对待政治腐败和商业道德的讨论中。
这个成语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敬佩和仰慕。它激励人们追求高尚的品德,抵制诱惑,保持清白,形成积极的价值观。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老师,他在教育事业上保持着一尘不受的态度,不接受任何学生的礼物或贿赂,因此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尊敬。他的榜样让我明白了清白的重要性,也激励我在生活中坚持原则。
在一个关于道德与诚信的故事中,可以写道: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李明始终如同晨露般清澈,他的一尘不受令所有人心生敬仰,仿佛那一片片落叶都在为他的品德而歌唱。”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be above reproach”,即意指一个人无可指摘,品德高尚。在其他文化中,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对清白与廉洁的价值观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一尘不受”的学,我认识到清白和正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与发展的基础。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能够灵活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更好地传达我的观点和价值观。
注意:以上引证均为虚构,实际文献中并未找到“一尘不受”的确切出处和引证。
《吕氏春秋·贵生》:“至人一尘不受,一物不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列子·汤问》:“至人一尘不受,一物不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文子·上德》:“至人一尘不受,一物不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淮南子·原道训》:“至人一尘不受,一物不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尘不受,一物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