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33:0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33:19
成语“指日可下”的字面意思是“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够降落”。其基本含义是形容事情即将发生,特别是指某种期盼的事情将在短期内实现。
“指日可下”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具体的历史来源较为模糊,但可追溯至古代对时间和空间的直观表达。成语中的“指日”意为“用手指着的日子”,强调其即将来临的时间;“可下”则有落地、实现的意思。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时间的敏感。
“指日可下”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时间的观念与个人的期望紧密相连。成语“指日可下”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积极态度和希望。在现代社会,这种积极的心态仍然适用,尤其是在面对事业发展、技术进步等领域时。
使用“指日可下”时,常带有期待和希望的情感。它能够激励人们朝着目标努力,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这种情感反应有助于增强信心并激励行动。
在我的生活中,当我参加一个重要的考试时,我会告诉自己“成功指日可下”,这让我在备考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心态。这样的自我暗示有助于减轻压力,提高学*效率。
在诗歌创作中,可以这样使用“指日可下”:
春风化雨润心田,
梦想如花待日鲜。
奋斗不息朝前行,
成功指日可下连。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just around the corner”,同样传达了事情即将发生的意味。虽然两者语境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的期待。
通过对“指日可下”的学,我认识到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的载体。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醒我在追求目标时要保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
故臣以谓兵出沐阳则山东指日可下。
《续资治通鉴·宋纪高宗绍兴十年》:“飞遣子云领骑兵直贯其阵,贼大败,追奔十五里。兀术以拐子马万五千来,飞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阵,勿仰视,第斫马足。拐子马相连,一马仆,二马不能行,飞军奋击,遂大破之。兀术大恸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兀术奔还汴京,飞檄书告捷,指日可下。”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以书抵胡林翼,谓武汉为东南重镇,得之则长江可控,指日可下。”
《明史·戚继光传》:“继光至,则直捣其巢,连战皆捷,贼望风披靡,指日可下。”
《宋史·岳飞传》:“飞进军朱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兀术对垒而阵,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遁还汴京。飞檄书告捷,指日可下。”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今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州可有。指日可下,非徒虚语也。”
这最后的抵抗如被冲破,武昌城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