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57:4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13:48:32
成语“飞沙走石”字面意思是指沙土飞扬,石头滚动,形象地描绘了风沙肆虐的场景。基本含义则引申为自然环境恶劣,或形容局势动荡不安,常用来比喻风沙大或环境恶劣的地方。
“飞沙走石”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其中提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反映出边塞地区风沙的壮观与恶劣环境。这个成语的使用,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深刻观察与表达。
“飞沙走石”可以用于多种语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飞沙走石”在**文化中,常常与边疆、战乱、自然环境的艰苦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人们对恶劣环境的深刻认知与思考。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讨论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话题时,这个成语依然适用,提醒人们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
“飞沙走石”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压抑和无奈,联想起恶劣的气候条件和生存的艰辛。它激发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同时也引发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在我旅行经历中,曾在一个沙漠地区感受到“飞沙走石”的场景,强风夹杂着沙土,让我意识到生存环境的艰难。这种体验让我更加珍惜城市的安宁与舒适。
在一首描写边塞的诗中,可以这样写: “苍茫大地飞沙走,孤狼啸月寒风拂。战士何惧风沙苦,誓言铸就百年图。”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ust storm”,用于形容沙尘暴的情况。这种表达同样传达出自然环境的恶劣,但文化背景和使用场合上有所不同。
通过对“飞沙走石”的学,我深刻理解了这个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它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一种对艰难环境的反思,提醒我们关注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语言学中,掌握这样的成语,不仅丰富了表达方式,也增进了文化理解。
苍梧、南海,岁有风瘴气之害,风则折木,飞沙转石,气则雾郁,飞鸟不经。
三国时期,东吴御史陆胤因力保太子孙和而得罪孙权,被捕入狱,后经人保举为西陵督,中书丞华罦上书推荐说:“陆胤天资聪颖,很有才干,在苍梧南海当地方官时,治理那里的飞沙走石有功,老百姓受益匪浅,而他自己却十分廉洁。”
尤窍怒号天噫气,~乱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