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3:05:1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48:27
成语“日不移晷”字面意思是“太阳不移动,影子不改变”。它用来形容时间的流逝,特别是指时间的稳定和持续。引申义上,表示人们在某一时间段内专注于某项工作,表现出对时间的珍惜和把握。
“日不移晷”出自《左传》。原文中提到“日月不昧”,强调时间的稳定性。成语的形成与古代对时间的重视有关,古人常常将时间与工作、生活的效率紧密联系。
该成语一般用于文学作品、演讲、或正式的场合中。它可以用来表达对时间的重视、效率的追求,或者形容专注于某项工作的状态。在日常对话中,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提醒别人珍惜时间。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时间被视为珍贵的资源。成语“日不移晷”体现了这种文化背景,强调了时间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这个成语的适用性依然强烈,提醒人们珍惜时间,专注于目标的实现。
“日不移晷”让我联想到努力与坚持的精神。它不仅反映了对时间的珍惜,也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这个成语激励我在生活中更加专注于目标追求,避免分心。
在我大学期间,为了备考,我曾经历过“日不移晷”的状态。每天泡在图书馆,沉浸在书本中,虽然疲惫但也感受到收获的快乐。这段经历让我体会到专注的重要性。
在一个关于追寻梦想的短诗中,我尝试融入“日不移晷”:
晨曦初露心如焚,
日不移晷志犹存。
岁月如歌声未歇,
拼搏前行为梦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ime flies”或“Make the most of your time”。这些表达也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珍惜,但“日不移晷”更加强调专注与持续努力的状态。
通过对成语“日不移晷”的学,我更加意识到时间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指导意义,提醒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专注和努力。
人不还踵,日不移晷。
《旧唐书·李靖传》:“靖有筹略,出师必胜,所向克捷。太宗尝曰:‘李靖是萧铣、辅公祏膏肓,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六年,辅公祏反,诏靖为行军大总管,率兵讨之。贼将冯惠亮等守险邀战,靖分兵遣使,谕以祸福,贼众遂溃。公祏穷蹙,弃城走,追斩之。捷书闻,太宗喜曰:‘靖以百骑入虏庭,拓地千里,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也。’九年,突厥寇边,诏靖为行军总管,率兵击之。颉利可汗遣使请和,太宗许之。靖曰:‘此兵机也,时不可失。’乃率精骑夜袭之,斩获无算。颉利遁去,余众悉降。捷书至,太宗大悦,谓侍臣曰:‘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稽颡,耻其雪乎!’于是大赦天下,赐民酺三日。”
《南史·宋武帝纪》:“帝素拙于书,以文辞为事,及即位,其言皆切实,无复虚饰。每旦视朝,日昃忘倦,日不移晷,而百度咸理。”
《晋书·陶侃传》:“侃性聪敏,勤于吏职,恭而近礼,爱好人伦。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引接疏远,门无停客。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乃命取其酒器、蒱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吏将则加鞭扑,曰:‘樗蒱者,牧猪奴戏耳!《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君子当正其衣冠,摄其威仪,何有乱头养望自谓宏达邪!’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若非理得之,则切厉诃辱,还其所馈。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殖,家给人足。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于是以木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后汉书·吴汉传》:“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立。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当讨益州,分为八部,咸共平议,各当其任。汉乃勃然曰:‘臣愿得精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帝壮其意,许之。竟日不移晷,而破之。”
《汉书·王莽传上》:“人不还踵,日不移晷,霍然四除,更为宁朝。”
《隶释·汉巴郡太守张纳碑》:“~,收功献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