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15:4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18:06
“敬贤下士”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尊敬有才德的人,礼遇地位低的人”。这个成语表达了一种尊重和重视人才的态度,强调无论是在社会地位上高低,才德是最重要的。
“敬贤下士”最早见于《礼记·大学》,原文为“君子以懿文德,敬贤而下士”。这一成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人才的重视,强调君主或领导者应当尊重有才能的人,同时也要关注普通士人的才能。
“敬贤下士”常用于表达人们对人才的尊重和礼遇。在文学作品中,常用于描绘贤明的君主或领导者的行为。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尊重他人的才能和价值。在演讲中,使用该成语可以增强对人才培养与重视的论述。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敬贤下士”体现了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社会价值观。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适用,尤其在企业管理、团队协作等场景中,强调尊重和激励人才的重要性。
“敬贤下士”给人的情感反应是积极的,它传达了一种对他人才能的尊重与欣赏。在思维和表达中,它激励人们去发现和尊重周围人的优点,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在我的工作中,我常常会遇到不同背景和能力的同事。我努力践行“敬贤下士”的原则,鼓励大家分享他们的想法,这不仅增进了团队之间的信任,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敬贤下士”:
尊贤如云,士心可贵,
同舟共济,携手逐辉。
这表达了对有才之人的尊重和对团队合作的重视。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Respect for talent”,强调对才华的尊重。在日本文化中,“尊敬与谦逊”也体现了对人才的尊重,虽然各国文化背景不同,但对人才的重视是普遍存在的。
“敬贤下士”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态度和价值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重视他人的才能,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这个成语,我更加意识到尊重和吸纳不同意见的重要性,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是积极的推动力。
敬贤下士,乐善不倦。
《宋史·范仲淹传》:“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晋书·王导传》:“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时晋室微弱,天下名士避乱江左者十有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由是敬贤下士,宾客盈门。”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曹操敬贤下士,彧为之谋主。”
《后汉书·班超传》:“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敬贤下士,士多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