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02:2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43:22
“毫厘不爽”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毫”和“厘”都是极小的单位,表示微小的差别。整体含义指的是事物非常精确,丝毫没有差错,强调准确性和严谨性。
“毫厘不爽”来源于古代文献,最早见于《战国策》中的记载。该成语常用于形容计量的精确,突显出古代人们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考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成语逐渐演变为描述任何事情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在文学作品中,如古典诗词,常用来形容作者对自然景物描写的精准。在日常对话中,可能用于讨论工作中的细节,强调对数字或数据的准确把握。在演讲中,使用该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突出观点的明确性。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传统上强调对事物的细致和严谨,特别在科学、工程、艺术等领域,追求完美精确体现了古代工匠精神。在现代社会,这种精确性依然重要,尤其在技术和商贸活动中,毫厘不爽的态度有助于提高效率和质量。
“毫厘不爽”给人的感觉是严谨、认真和专业。在工作和学*中,这种态度常常能带来成功与认可。它也让我联想到对待生活的态度,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往往能发现更多的美和真理。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常常遇到需要精确计算和细致分析的情况。例如,在进行数据分析时,确保每一个数字的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这让我体会到“毫厘不爽”的重要性。
在一幅描绘春天的诗中,可以写道: “春风拂柳毫厘不爽,花香四溢细致绽。” 在这里,成语不仅传达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也体现了自然界的精致与和谐。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the last detail”或“exactly right”,强调事物的准确性和细节的把握。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在重视精确性的文化中,这种思想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毫厘不爽”的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性,更在个人职业发展和生活态度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今后的学*和实践中,我会更加注重细节,努力做到毫厘不爽。
便是心中许多道理,光明鉴照,毫发不差。
《明史·历志一》:“是以毫厘不爽,神明之德也。”
《宋史·律历志一》:“是以毫厘不爽,以定吉凶。”
《文选·陆机〈文赋〉》:“是以毫厘不爽,神明之德也。”
《汉书·律历志上》:“是以毫厘不爽,以定吉凶。”
《史记·太史公自序》:“故曰:‘毫厘不爽,神明之德也。’”
此见神理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