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3:43:4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26:09
成语“发凡起例”字面意思是“发起凡例”,即提出了一个基本的例子或原则,用于说明或引导其他事物的发生。其基本含义是指在讨论、论证或说明某个问题时,首先提出一个基本的、典型的例子以便为后续的分析或论述提供依据。
“发凡起例”来源于古代文献,尤其是在法学和哲学的讨论中常被使用。它强调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推理过程,意在通过具体例子来引发对更广泛原则或规则的讨论。虽然没有特定的文学出处,但这一成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论辩和学术讨论。
在**古代,论辩和说理的技巧被极为重视,许多经典文献中都使用了“发凡起例”这类表达。现代社会,尤其在教育和法律领域,该成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强调在制定政策或法律时要有实证支持。
“发凡起例”让我联想到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应当从具体的例子出发,逐步展开,更加清晰地理解问题的本质。
在我参与的一个辩论赛中,我们需要讨论“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我运用“发凡起例”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案例,如自动驾驶汽车的应用,以引导队友分析这一技术的利弊。
在一次诗歌创作中,我可以尝试这样写:
在纷繁的世事中,
一例闪耀如星辰,
发凡起例,指引方向,
让逻辑与情感交融成歌。
在英语中,可以用“to set an exampl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其语境和文化背景可能不同。在西方,强调的是榜样的力量,而在**文化中,更注重逻辑推理和理性分析的过程。
通过对“发凡起例”的学,我深刻理解了在论证和表达中,具体例子的力量。它不仅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也让我在语言学和表达上更加注重逻辑和结构的重要性。
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
《文史通义·内篇一》:“发凡起例,所以明著述之旨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发凡起例,以定体裁。”
《宋史·艺文志》:“发凡起例,冠于篇首。”
《史通·序例》:“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国无法,则上下靡定;史无例,则是非莫准。”
《文心雕龙·序志》:“发凡以言例,皆就绪论。”
本拟为志局~,商订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