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08:5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26:11
“发人深省”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使人深思和反省”。它主要指能够引发人们深刻思考和反省的事物或言论,常常用于描述某些使人警醒或启发的观点、文章或行为。
“发人深省”出自清代作家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原句为“嗟乎!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发人深省。”这一成语的形成与当时社会的背景密切相关,林则徐在面对国家危难之际,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以及对家人的期望。通过此成语,借以强调反思的重要性。
“发人深省”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的语境中,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中华文化中,反思和自省被视为重要的道德行为。成语“发人深省”反映了这种文化传统,强调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应当停下来认真思考。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过载的加剧,能够引发人们深思的内容愈发珍贵,因而该成语的适用性依然强烈。
“发人深省”一词常常让我联想到那些使我在生活中有所顿悟的时刻。这种反思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情感的波动,既有对过去的懊悔,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它提醒我在快速生活节奏中保持思考的习惯。
我曾在一次课堂讨论中使用“发人深省”这个成语,讨论一部电影的主题时,我提到电影中的某些情节让我深刻反思社会价值观。这不仅引发了同学们的共鸣,也使讨论更为深入。
在某个故事中,我可以写道: “在那静谧的夜晚,月光洒在古老的书页上,似乎在低声细语,发人深省,让她想起了那些被遗忘的承诺和梦想。”
在英语中,“thought-provoking”可以用来描述能够引发思考的事物,与“发人深省”有相似的用法和意义。然而,具体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通过对“发人深省”的学习,我意识到反思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文化的缩影,提醒我们在繁忙中保持思考的习惯,促进自我提升和社会的进步。在语言学习中,掌握这样富有深意的成语,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和思想。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庄子·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近于其身。”
洛阳附近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在长约一公里的山崖上,共雕刻佛像近十万尊,艺术水平最高的是奉先寺,寺内供奉的是卢舍那佛,高17米。杜甫作《游龙门奉先寺》描写僧侣的晨钟暮鼓生活:“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以当清夜闻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