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3:22:0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25:59
成语“发上冲冠”字面意思是:头发竖起,冲破帽子。它基本含义是形容因愤怒或激动而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常用来指责或抗议某种不公的行为或现象。
“发上冲冠”出自《水浒传》,讲述的是林冲因受到逼迫,愤怒至极,头发竖起,帽子都被顶飞的情景。这个成语生动地描绘了人物愤怒的状态,并且表达了对不公的强烈反抗。
在不同的语境中,“发上冲冠”可以用来形容各种激烈的情感反应。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愤怒常常与正义感和责任感相联系,尤其是在面对不公时。成语“发上冲冠”在现代社会中仍然适用,很多人用它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不满,体现了人们对正义的追求与呼唤。
“发上冲冠”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愤怒与反抗的力量。它不仅仅是情绪的表达,更是一种对不公行为的坚决反对。这种情绪的激烈程度也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公时,勇敢发声的重要性。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看到朋友因为某个不公**而愤怒不已,语气激动,甚至用上了“发上冲冠”这个成语来形容他的情绪。这让我意识到,愤怒并不是消极的情感,而是一种对正义的追求。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发上冲冠”:
夜雨怒涛声震耳,
心中不平情难抑。
发上冲冠愤难当,
为求公道尽呼喊。
这首诗通过描述愤怒的情感,展现了对不公的反抗。
在英语中,“to be furious”或“to be enraged”可以表达类似的愤怒情绪,但缺乏“发上冲冠”那种强烈的视觉形象和文化内涵。不同文化中对愤怒的表达有差异,但基本情感是相通的。
通过对“发上冲冠”的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愤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表达不满和追求正义中的作用。这个成语也让我在表达情感时更加丰富和有力,增强了我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晋书·王敦传》:“敦怒,发上冲冠,拔剑斩之。”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曰:‘此必曹操之计也。’遂发上冲冠,拔剑斩之。”
《后汉书·班超传》:“超怒,发上冲冠,拔刀斩之。”
《汉书·项籍传》:“项王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乃大怒,发上冲冠。”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乃大怒,发上冲冠。”
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为得到赵国的和氏璧,便允诺赵惠王以15座城池交换。迫于秦国势力,赵王派蔺相如带和氏璧去交换,秦王闭口不谈城池的事,蔺相如用计夺回和氏璧,并怒发冲冠地说:“如果不以城池交换,我就与和氏璧同归于尽。”
灌将军目眦层裂,~,怒骂之,极诋其生平,不值一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