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9:19:3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05:56
成语“一拥而上”由四个字组成:“一”表示数量上的统一,“拥”指拥挤、聚集,“而”是连接词,“上”则表示向前或向上的动作。字面意思是指大家一起拥挤着向前,形象地描绘出一群人迅速涌向某个目标的场景。基本含义是形容人们在某种情况下迅速聚集、蜂拥而至,通常带有一种冲动和急切的情绪。
“一拥而上”并没有明确的文学出处,但在古代文献中可以找到类似的表述,通常用于描述战斗或抢夺场景。在古代战场上,士兵们可能因为受到号召或者看到胜利的希望而毫不犹豫地冲向敌方阵地,形成“一拥而上”的情形。这种情景反映了人性中对快速行动和集体行为的本能反应。
“一拥而上”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一拥而上”在现代社会中常常反映出人们的集体心理和社会现象,比如在抢购、活动、赛事中,展示了人们对某一**的关注和热情。这种现象在社交媒体时代尤为明显,信息传播迅速,导致人们在某一时刻集体行动的情况频繁出现。
该成语让我联想到集体的力量与人性中的冲动。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在面对机遇时的热情与渴望,但也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负面后果,如混乱和不理智的行为。
在一次促销活动中,我和朋友们也曾“一拥而上”,为了抢购限量商品而挤在一起。尽管最后成功购得商品,但也感受到那种冲动带来的不安和混乱。
在一个故事中,我可以写道:“当新学期的课程一公布,学生们如同潮水般一拥而上,争先恐后地选择自己心仪的选修课,教室里顿时热闹非凡。”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rush in”,描述人们急忙涌入某个地方,或“crowd around”,强调人们聚集在某个地方的情景。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反映了类似的人类行为。
通过对“一拥而上”的学,我认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个描述人们行动的成语,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人类行为的本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成语的使用背景和情感联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思想和感受。
吕蒙亲自擂鼓,士卒皆一拥而上,乱刀砍死朱光。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诸侯一拥而上,伐郑。”
《史记·项羽本纪》:“诸将一拥而上,斩宋义。”
《红楼梦》第六十八回:“众人一拥而上,将他围住。”
《水浒传》第十回:“众好汉一拥而上,将那厮拿住。”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诸将一拥而上,斩张绣。”
众人~,把小偷团团围住揪送派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