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27:4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09:55:11
成语“一哄而起”字面意思是大家一起发出声音,然后集体行动起来。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一群人受到某种刺激或影响后,迅速而一致地做出反应,通常带有一种冲动和盲目的色彩。
该成语的来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社会现象,尤其是在集体活动或中,人们常会因为某个引导者的言行而迅速聚集起来。它反映了群体心理的特点,常见于各种社会或**。
“一哄而起”可以用于各种场合,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一哄而起”反映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强调群体的力量和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尤其在社交媒体盛行的背景下,这一成语的适用性更强,因为信息的传播可以迅速引发公众的集体反应。
该成语常常让人联想到群体的情绪和冲动,可能带来热烈的气氛,但也潜藏着盲目和非理性的风险。这种情感反应提醒人们在集体活动中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跟风。
在一次团队活动中,大家因为某个有趣的游戏而“一哄而起”,瞬间气氛热烈,大家都积极参与,完全投入其中。这让我体验到了集体活动的乐趣,也感受到群体的凝聚力。
在一首关于团结的诗中,我可以这样写:
众人一哄而起,
如潮水奔涌向前。
携手共筑梦,
不惧风雨变迁。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 "mob mentality",意指群体行为的盲目性。在西方文化中,通常强调个体的理性选择,而在东方文化中,更加注重集体意识的力量。
通过对“一哄而起”的分析,我认识到它在表达群体行为时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思考社交行为时更加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地方上百姓动了公愤,一哄而起。
《明史·李自成传》:“自成一哄而起,率众攻城。”
《宋史·岳飞传》:“飞一哄而起,率众击之。”
《资治通鉴·汉纪》:“诸将一哄而起,共杀之。”
《后汉书·袁绍传》:“绍闻之,一哄而起,率众攻之。”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楚军一哄而起,杀宋义。”
然而也有并不~的人,当时好像落后,但因为也不一哄而散,后来成为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