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30:0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50:37
“溃不成军”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军队溃败后,无法再组成有序的队伍,形容在战斗或竞争中遭遇重创,导致士气低落、组织混乱,完全失去战斗能力。基本含义是形容遭遇重大挫折或失败后,无法再恢复原有的状态。
“溃不成军”最早见于《史记·淮阴侯列传》,描述汉朝名将韩信的军事才能与战斗策略。当时,敌军一旦溃败,便会像散落的沙子一样,再也无法重新聚集成有组织的队伍。这个成语的使用强调了在战事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士气与组织的紧密关联。
该成语通常用于描述战斗、竞争或任何形式的较量中的失败。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溃不成军”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军事和组织能力的重视。在古代,战斗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多的是智谋和士气的比拼。现代社会中,该成语仍然适用,尤其在团队合作和危机管理中,强调组织和士气的重要性。
该成语常常带有一种失落和无奈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失败的痛苦和无助的状态,这种情感在面对重大挫折时尤为强烈。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良好的组织和士气至关重要。
在我的工作中,曾经历过一个项目因为团队内部沟通不畅而导致的失败,最终在关键时刻“溃不成军”。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以及在压力下保持秩序和信心的必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表达: “战鼓雷鸣声震天,铁马冰河入梦间。 一朝溃败成虚影,士气如潮随风散。”
在英语中,可以用“to fall apart”或“to disband”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这些表达通常不具备“军队”这一特定的军事背景。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强调团队合作或组织的重要性,例如“团结就是力量”在许多文化中都是一种共识。
对“溃不成军”的学让我意识到,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这个成语在表达失败的同时,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要保持组织和士气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中,掌握这些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和理解能力,使我们更好地传达情感和思想。
等待着敌人的锐气开始衰落时,抓住要害猛力击,就可以把敌人杀得溃不成军。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袁绍军溃,不成军。”
《后汉书·皇甫嵩传》:“嵩军溃,不成军。”
《资治通鉴·汉纪·高帝五年》:“楚军大溃,不成军。”
《史记·项羽本纪》:“汉军皆披靡,溃不成军。”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师溃,不成军。”
那些洋鬼子被义和团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