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03:2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13:15:49
“靡靡之音”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指的是柔弱、低沉、无力的声音。它通常用来形容音乐旋律的轻柔,或是某种声音的轻飘、消沉。引申义是指一些低级、颓废的文化或艺术作品,尤其是那些缺乏积极向上力量的音乐或歌声。
“靡靡之音”出自《诗经·小雅·车攻》。原文中提到“靡靡之音”,形容一种低沉的音乐。后来,成语逐渐演变,指代那些沉迷于低级文化、消极情绪的艺术作品,反映出社会对某些文化现象的批判。
该成语多用于文学、评论及日常对话中,尤其是在讨论音乐、艺术等文化产品时。它可以用来批评那些无聊、颓废的音乐作品,也可以用来形容某种社会风气的消极。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信息传播发达的时代,靡靡之音的现象愈发明显。许多年轻人沉迷于一些低质量的音乐或文化产品,反映出社会风气的变化。因此,使用“靡靡之音”可以引发对现代文化、艺术的反思与讨论。
“靡靡之音”常常让我联想到一种消沉的氛围,给人一种无力感和压抑感。在表达时,使用这个成语会让我更加强调对消极文化现象的反思与抵制。
在一次和朋友的聚会上,我们讨论到某些流行歌曲的歌词内容,大家一致认为这些歌曲有些靡靡之音,缺乏深度。我们决定一起寻找一些更有内涵的音乐来听,积极引导彼此的音乐品味。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使用“靡靡之音”:
夜色沉沉月光冷,
靡靡之音绕耳鸣。
心随旋律逐梦远,
何时再见故人情。
这首诗运用“靡靡之音”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故人情怀的思念。
在英语中,类似于“靡靡之音”的表达可以是“mellow music”或“dismal tunes”,虽然它们不完全等同,但都可以传达出某种消沉或低迷的音乐情绪。在不同文化背景中,音乐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可能不同,因此对应的表达和使用情况也会有所差异。
通过对“靡靡之音”的全面学习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其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某种音乐的描述,更是对文化现象的批判。在我的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它提醒我关注文化的积极性,倡导高质量的艺术作品。
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春秋末年,晋平公在城外建造一座豪华的宫殿。卫灵公带涓乐师前去祝贺,席间涓乐师把在濮水边听来的乐曲弹了一遍。晋国的旷乐师马上制止说是商末延乐师为纣王所作的靡靡之音,听了会沉湎声色中。3年后,晋平公因贪色而亡
从此以后,以管弦的情绪代替了鼓的情绪,结果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