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59:1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42:23
“吃惊受怕”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吃惊”和“受怕”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感到惊讶和恐惧,通常用来形容因为某些突发**、意外情况或令人震惊的事情而感到的强烈情绪。
该成语的具体历史背景并不明确,但“吃惊”和“受怕”作为两个常见的动宾结构,早在古代文学中就有使用。成语的组合反映了人们在面对突发**时的自然反应,强调情感的强烈程度。
“吃惊受怕”在不同的语境中均可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惊恐和恐惧是常见的情感反应,尤其在面对自然灾害、突发和社会变动时,成语“吃惊受怕”反映了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本能反应。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的迅速传播,许多**容易引发公众的吃惊和恐惧,因此该成语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吃惊受怕”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常常让人联想到突发的危险、意外的消息或恐怖的场景。这种情感反应在语言表达中可以用来增强叙述的紧迫感和情感深度。
在生活中,我曾在一次旅行中遇到突发的暴风雨,瞬间感到吃惊受怕,周围的人也显得慌乱不已。那种强烈的情绪至今难忘,让我意识到自然的不可预测性。
在我的一首小诗中,我尝试结合“吃惊受怕”:
暴风骤雨来袭夜,
闪电划破静寂空。
人们惊慌四散逃,
心中恐惧如潮涌。
在英语中,“to be startled and frightened”或“to be taken aback”可以传达类似的意思,但文化背景和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不同。不同语言对惊吓和恐惧的表达方式各有特色,反映了各自文化对情感的理解。
通过对“吃惊受怕”的分析,我更加理解了人类在面对突发*时的心理反应。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使我在生活中更加敏感于周围事物的变化。它在语言学中强调了情感表达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醒世恒言》卷三:“李逵吃惊受怕,道:‘哥哥,这是怎么说?’”
《聊斋志异·聂小倩》:“宁采臣吃惊受怕,问曰:‘何事至此?’”
《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杜少卿吃惊受怕,忙问:‘这是怎么说?’”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宝玉听了,吃惊受怕,忙问:‘怎么了?’”
《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吃惊受怕,赶道:‘你怎地这般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