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31:2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17:12
成语“畏难苟安”由四个字组成:“畏”意为害怕,“难”指困难、艰辛,“苟安”则意味着只求安逸、不求进取。整体上,该成语表达了一种对困难的恐惧和逃避,倾向于安于现状、不愿意冒险或追求更高目标的态度。
“畏难苟安”并没有特定的文学出处,但其构成的字词在**传统文化中常常出现。历史上许多文人提到对困难的畏惧及对安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惰性与安逸心理。这一成语可以看作是对这种人性弱点的总结。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常常用“畏难苟安”来描绘那些逃避责任、害怕挑战的人物形象。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身边的人或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犹豫态度。在演讲中,演讲者可能使用该成语来警示听众,鼓励他们勇敢面对挑战,而不是选择安逸。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畏难苟安”在**传统文化中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稳定与和谐。然而,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这种心态可能会被视为消极的表现。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个人的职业发展与自我实现往往需要勇于冒险和接受挑战。
“畏难苟安”让我联想到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面对压力时的无奈和逃避心理。它提醒我们,要意识到惰性可能导致的后果,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打破这种心理束缚,追求更高的目标。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因为害怕失败而放弃了一些机会,这种“畏难苟安”的心态让我错失了很多成长的机会。我意识到,面对困难时,勇敢尝试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写:
风雨兼程路漫漫,
畏难苟安乃无奈。
勇者无畏心向前,
乘风破浪志不改。
这段诗句表达了面对困难时要勇敢前行的态度,反映出对“畏难苟安”的警惕。
在英语中,可以用“fear of failure”来表达类似的情感,这种表达同样揭示了人们在面对挑战时的恐惧心理。不同文化中,对于逃避与面对困难的态度存在差异,有的文化鼓励冒险,而有的文化则更倾向于稳定与安逸。
通过对“畏难苟安”的深入研究,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反映了人性的普遍弱点,也提醒我们在追求生活与事业的过程中,不应因为恐惧而选择放弃。它在语言学*中帮助我理解了如何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促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勇敢面对挑战。
大学士倭仁疏陈黑地升科,州县畏难苟安,请申明赏罚。
《明史·海瑞传》:“海瑞曰:‘畏难苟安,非忠臣也。’”
《宋史·岳飞传》:“岳飞曰:‘畏难苟安,非大丈夫也。’”
《资治通鉴·汉纪·高帝五年》:“高帝畏难苟安,不欲兴兵。”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畏难苟安,不肯渡江东。”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畏难而苟安,非君子之道也。”
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图大事,成大业者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