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2:40:0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57:57
“人言可畏”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人们所说的话值得畏惧”。其基本含义是指人们的言论和评价对个人或事物可能产生的影响,尤其是负面的影响。因此,这个成语强调了舆论的威力和对个体行为的制约。
“人言可畏”出自《左传·宣公二年》,原文为“人言可畏,君子不以为意。”意思是君子会对人们的言论有所警惕,但不会过于在意。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舆论的重视和对道德形象的关注。
该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广泛。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舆论往往被视为道德规范的一部分,社会对个体的评价可以影响其名声和地位。在现代社会,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人言可畏”的现象更加明显,个人的言行更容易受到公众的审视。
“人言可畏”给人一种警醒和沉重的感觉,提醒人们要关注他人的看法。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导致个体在行为上更加小心翼翼,甚至产生焦虑。
在我生活中,曾经因为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而放弃了一次重要的机会。回想起来,我意识到“人言可畏”虽然是一个警示,但也不应成为我追求梦想的绊脚石。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人言可畏如潮涌,心中梦想难自容。
何必在意他人语,勇敢追寻路自通。”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Sticks and stones may break my bones, but words will never hurt me”,强调虽然言语可能影响情绪,但不应被过多在意。这类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了人们对舆论的普遍关注。
通过对“人言可畏”的学,我认识到在社交环境中,舆论的力量不可忽视,但也不能让它束缚自己的行为。理解这个成语让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更加注意言辞的力量,促进我对他人看法的理解与尊重。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宋史·岳飞传》:“人言可畏,不可不戒。”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人言可畏,不可不察。”
《后汉书·袁绍传》:“人言可畏,不可不慎。”
《史记·项羽本纪》:“人言可畏,吾宁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人言可畏,神明不欺。”
古代时青年男子仲子爱上一个漂亮的姑娘,两个人的感情十分深厚,但是他们的爱情还没得到双方父母的同意。而仲子忍不住思恋,想偷偷地去姑娘家幽会。姑娘告诉他也十分想念他,只是没有父母之命,担心流言蜚语,人言可畏
但是~,必定也要明明心;就是你不怕什么,难道我们老大死了,还当王八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