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18:2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9:05:22
成语“守节不回”的字面意思是“保持节操,不改变初衷”。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指的是一个人坚持自己的原则、信念和道德标准,不轻易动摇或改变。
“守节不回”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可以从其字面上的组成理解其来源。“守节”强调的是对道德和原则的坚守,而“不回”则体现了不变动、不妥协的精神。这一成语的形成与古代文化中对节操、品德的重视密切相关。
在文学作品中,“守节不回”常用于描写人物的高尚品德,如忠臣、烈女等。在日常对话和演讲中,人们也会使用这个成语来赞扬那些在困难面前依然坚持道德信念的人。例如,企业家因坚持诚信理念而获得成功时,可以说他“守节不回”。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节操和道德被高度重视,因此“守节不回”反映了对个人品德的期望。在现代社会,虽然物质利益常常被强调,但这一成语依然有其现实意义,鼓励人们在商业和生活中保持诚信与道德。
“守节不回”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敬佩与钦佩。它引发对坚守原则的思考,能够使人反省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在工作中遇到诱惑,某个项目的利益让我动摇,但我最终选择了坚持原则,没有参与不正当的竞争。此时,我深刻意识到“守节不回”的价值。
在一个小故事中,可以这样描写: 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年轻的商人李明面对巨大的财富诱惑,始终守节不回。他坚持公平贸易,终究赢得了整个社会的尊重,成为了一个传奇人物。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有“sticking to one's guns”,意指坚持自己的立场或信念。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思想都是强调坚持原则的重要性。
通过对“守节不回”的学*,我更加理解了个人原则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注重道德和信念的坚持。在未来的交流中,我将更自信地使用这一成语,表达对坚持原则之人的敬意。
辅公祏窃兵为叛,王雄诞守节不回,训子孙以忠贞,感士庶之流涕。
《宋史·忠义传》:“李若水,字清卿,洺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守节不回,义也。”
《晋书·忠义传》:“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郤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历汝阴太守,累迁徐州刺史。会稽王道子以为司马,加散骑常侍。及元显败,绍以身卫帝,遂见害。守节不回,忠也。”
《后汉书·列女传》:“庞娥亲者,酒泉庞子夏之妻,赵君安之女也。君安为同县李寿所杀,娥亲有男弟三人,皆欲报仇,寿深以为备。会遭灾疫,三人皆死。寿闻大喜,请会宗族,共相庆贺,云:‘赵氏强壮已尽,唯有女弱,何足复忧!’防备懈弛。娥亲子庞淯为报父仇,夜潜杀寿。守节不回,义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温蠖乎?’遂自投汨罗以死。守节不回,忠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君子曰:‘守节不回,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