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33:0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9:09:33
成语“安魂定魄”由“安魂”和“定魄”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安抚灵魂,安定精神。它常常用来形容通过某种方式使人内心平静,消除忧虑与恐惧。基本含义则是指通过某种手段或方式让人心灵感到安宁,恢复内心的平和。
“安魂定魄”最早见于古代道教和文化,涉及灵魂与精神的概念。在古代文学中,许多作品提到灵魂与精神的安宁,表达对人内心平静的向往。具体的文学出处较难考证,但类似的表述在道教经典和经典中均有所涉及。
在不同的语境中,“安魂定魄”可以用于:
同义成语:心灵宁静、安然无恙
反义成语:心烦意乱、魂不守舍
在**传统文化中,灵魂与精神的安宁被视为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压力的增加,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安魂定魄”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也在提升,例如心理咨询、冥想和心灵成长的课程中,常常提到如何实现内心的平和。
“安魂定魄”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联想到自然、冥想、内心的平和等。这个成语能激发人们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促使人们思考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压力与挑战。
在我个人生活中,经历过一段压力较大的时期。那时,我通过阅读哲学书籍和练*冥想来寻找内心的安宁,常常用“安魂定魄”来描述这种状态的转变。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写:
夜深人静星辰明,
心如止水梦中行。
安魂定魄随风舞,
万般烦恼皆不生。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于“安魂定魄”的表达也存在。例如,英语中有“peace of mind”,意指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对内心安宁的追求是普遍的。
通过对“安魂定魄”的学,我体会到内心的平和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在语言学与表达中强调内心的安宁对沟通的重要性。
不寻常,安魂定魄赛过反精香。
《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道士取出一张符箓,贴在病人额上,口中念念有词,不一时,病人便觉魂魄安定,精神渐复。”
《太平广记》卷三百六十六引《幽明录》:“有一老僧,手持锡杖,曰:‘吾能安魂定魄,使汝等无惧。’”
《聊斋志异·聂小倩》:“小倩取出一符,贴于宁采臣额上,曰:‘此符能安魂定魄,夜夜安眠。’”
《西游记》第十三回:“那和尚念了几遍,果然有些效验,唐僧便觉心神安定,魂魄安稳。”
《红楼梦》第五回:“宝玉听了,心下暗暗称奇,想道:‘这女子果然有些来历,竟能安魂定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3卷:“夫妻两人急来救得迎儿苏醒,讨些~汤与他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