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3:5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08:25
成语“收回成命”字面意思是“收回已经发出的命令”。它的基本含义是指撤回或变更之前所下的命令或决策,通常用于形容某种情况下,上级或者权威人士因某种原因而改变自己的决定。
“收回成命”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它的构成中“收回”与“成命”都有明确的意义。成语中“命”通常指的是命令或指示,而“收回”则意味着撤回或取消。这个成语更多是现代汉语中对行政、管理领域中的一种表达,反映了权力的变动和决策的灵活性。
“收回成命”常用于政治、商业管理、军事指挥等领域。在这些场合中,领导者可能会因为形势变化、公众反应或其他因素,决定撤回或修改之前的指令。它在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和日常对话中也有广泛应用,表现出对决策过程和权力动态的关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中,决策的灵活性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成语“收回成命”反映了领导者在面对复杂情况时,能够及时调整策略的能力。它在企业管理、政策制定中体现了适应性和应变能力的重要性。
“收回成命”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复杂的。它可能引发对权威的质疑、对决策透明度的思考,同时也可能带来对灵活应对变化的认可。这种情感反应有助于我们理解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在我的工作中,曾经遇到过一个项目因市场调研结果不佳而需要收回成命的情况。虽然最初的计划已经制定,但最终我们决定调整方向,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这让我认识到灵活应变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运用“收回成命”:
命令如风,轻易而行,
但风向突变,何妨收回成命。
变幻的潮流,决策的棋局,
唯有心明,方能应对风云。
在英语中,类似于“收回成命”的表达可能是“revoke the order”或“withdraw the decision”,它们在使用上和“收回成命”相似,均用于描述对已做决定的撤回或修改。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会有对相似情境的不同表达,反映出各自文化在决策和权威方面的差异。
通过对成语“收回成命”的深入分析,我意识到它不仅仅是对决策过程的描述,还体现了在不确定性中灵活应变的智慧。在语言学习中,理解这样的成语有助于丰富表达能力,增强沟通效果。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面对变化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灵活的思维是多么重要。
伏望明府,哀其弗及,收回成命。
《宋史·岳飞传》:“飞上书言:‘臣愿收其成命,以全忠义。’”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六》:“曹操遣使者赍书与袁绍,绍乃遣使诣长安,上书求解,且言董卓之罪,请收其成命。”
《后汉书·袁绍传》:“绍乃遣使诣长安,上书求解,且言董卓之罪,请收其成命。”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也。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使荀息请于秦,秦伯曰:‘晋君何罪?’对曰:‘晋君无罪,臣请收其成命。’”
初,林公遣戍,御史陈庆镛抗疏力争,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