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8:2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08:09
成语“收之桑榆”字面意思是“在桑树和榆树之间收获”。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晚年或临近结束时,能够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通常用来比喻在生命的后期或事业的尾声获得的成就或收益。
“收之桑榆”出自《战国策·赵策》,原句是“桑榆非无少年,岂乏白头之后”。成语中的“桑”与“榆”指的是两种树木,桑树通常与年轻的生命相关,而榆树则象征着成熟。这个成语强调了即使在晚年,也能有所收获,反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该成语适用于多种语境,如文学作品、日常对话、演讲等。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用以描绘人物的成长与转变。在生活中,与朋友谈及人生经历时,可以用来鼓励他人珍惜后期的成就与经验。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老年常常被视为智慧的象征,强调了对人生不同阶段的尊重。成语“收之桑榆”体现了对老年的积极态度,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鼓励人们关注老年生活的质量与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个成语带给我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提醒人们即使在生命的晚期,也能找到新的意义和价值。我常常联想到家庭中的老年人,他们在晚年仍然在家庭和社区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生活中,我的祖父在退休后开始学*书法,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成为了社区中的书法老师。我觉得他的经历就是“收之桑榆”的完美体现。
在我创作的诗歌中,我可以这样写:
“岁月如歌,桑榆间,
余晖映照,笑看天边。
幸福收获,不只少年,
人生路上,皆是珍贤。”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Better late than never”,强调即使事情来得晚也比不做要好。这种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反映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通过对“收之桑榆”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晚年生活的赞美,更是对人生每个阶段努力与收获的认可。它鼓励我们在生活的每个阶段都要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反映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积极的心态是多么的重要。
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派大将冯异与邓禹去围剿赤眉农民起义军,邓禹与义军交战后不幸损兵折将,冯异命令部队加强防御,收拢溃散的散兵,同时派军装成赤眉军打入其内部,结果大获全胜。朝廷下文书表彰他们的战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这于我是很不好的,所以赶紧订正宁此,庶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