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29:1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46:29
成语“亦复如是”字面意思为“也是如此”,表示前面提到的情况或观点同样适用于后面的内容。通常用于强调某种事物的一致性或相似性。
“亦复如是”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子曰:‘君子之道,四维之道,亦复如是。’”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遵循的道德准则,暗示这些原则是相互联系和一致的。
在日常对话中,“亦复如是”可用于说明某个观点的普遍适用性,或者在讨论时强调逻辑的一致性。在文学作品中常用于描写哲理或论述,增强语言的深度与连贯性。在演讲中,它可以用来强调某一论点的重要性。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亦复如是”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了事物的联系与统一性,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和谐与一致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常被用于讨论团队合作、社会责任等方面,强调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使用“亦复如是”时,常带有一种理性思考的情感,唤起人们对一致性和逻辑的追求。它使我联想到在学*和生活中,许多道理是普适的,遵循相同的原则可以带来更好的结果。
在我的学*过程中,常常会用“亦复如是”来总结课程内容。例如,在讨论历史**时,我会说:“如果某个国家在危机时刻选择合作,亦复如是,其他国家也应如此。”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将“亦复如是”融入:
春风化雨润心田,
万物复苏皆可怜。
人心向善共携手,
此情此景,亦复如是。
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英语中,类似表达可以是“similarly”或“likewise”。这些表达都传达了一种相似性,但在使用频率和语境上可能存在差异。
通过对“亦复如是”的学,我意识到这一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在思维逻辑和文化交流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提醒我在学和沟通中,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与一致性,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深度。
刘琨善能招延,而拙于抚御,一日虽有数千人归投,其逃散而去,亦复如此。所以卒无所建。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对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论语·子罕》:“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这先生方伸手按在右手脉上,调息了至数,凝神细诊了半刻功夫。换过左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