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2:08: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08:22
“格格不入”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格”和“格”之间无法相互融入,形容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不协调,无法融合或适应。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人与人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矛盾或不合。
“格格不入”出自《红楼梦》。在小说中,描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复杂、矛盾重重,部分人物的性格或行为与环境或他人格格不入,表现出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这个成语反映了社会和人际交往中的种种不协调与冲突。
“格格不入”可以在多种语境下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格格不入”在现代社会中仍然适用,反映了人际交往中的摩擦与碰撞。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不同背景、观点的人们常常面临着彼此不理解的局面。这种成语的使用提醒人们关注彼此的差异与包容的重要性。
“格格不入”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孤独和无奈,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或者某种不被理解的状态。这种情感也可以激发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深思,促使我们努力去理解和包容他人。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在一个团队中工作,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初始阶段大家的想法和方法常常格格不入,导致项目进展缓慢。通过沟通和妥协,最终大家找到了一种共处的方式。
在这片辽阔的草原上, 牛羊成群,悠然自得。 而那孤独的狼, 却在月光下,格格不入。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out of place”,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在特定环境中显得不合适或不协调。不同文化中都能找到类似的表达,反映了普遍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问题。
通过对“格格不入”的深入学习,我认识到这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对人际关系深刻的描绘。它提醒我们关注差异、理解他人,以及在多元社会中寻求和谐共处的重要性。这种理解对我的语言学习和表达有着积极的影响,促使我在交流中更加注重倾听与理解。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李邕,字泰和,扬州江都人。父善,有雅行,淹贯古今,不能属辞,故人号‘书麓’。邕少知名,始善注《文选》,释事而忘意,书成以问邕,邕不敢对,善诘之,邕意欲有所更,善曰:‘试为我补益之。’邕附事见义,善以其不可夺,故后世称‘李邕注《文选》’。”
《清史稿·文苑传一·顾炎武》:“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昆山人。明诸生。生而双瞳,中岁耳聋,谈天下事,历历如在目前。”
《明史·文苑传三·徐渭》:“徐渭,字文长,山阴人。十余岁仿扬雄《解嘲》作《释毁》,长,师事季本,为诸生,有盛名。”
《宋史·文苑传五·黄庭坚》:“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
《汉书·扬雄传下》:“今吾子乃抗辞幽说,闳意眇指,独驰骋于有亡之际,而陶冶大炉,旁薄群生,历览者兹年矣,而殊不寤。”
我本不知“运动”的人,所以凡所讲演,多与该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