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9:07:3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58:37
“下笔有神”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下笔时有神灵附身”,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写作时思路清晰、灵感迸发,写出的文字生动有力,表现出高超的文学才能。引申义为写作时的状态极佳,能够写出令人惊叹的作品。
“下笔有神”出自于古代文人对写作过程的描述,具体的历史典故不详,但可以推测它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创作灵感的崇拜和对写作技巧的向往。在传统文化中,文人常常被视为有神奇才华的人,他们的作品往往被赋予了某种超凡的力量。
该成语通常用于描述文学创作、书法、甚至演讲等场合。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以用它来称赞他人或自我评价;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以用它来形容某人写的文章或演讲内容出色;在演讲中,演讲者可以用它来形容自己的灵感和创作状态。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写作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艺术,文人常常被赋予崇高的社会地位。因此,“下笔有神”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才华,也体现了社会对文学创作的尊重和推崇。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强调创意和表达的领域,如广告、媒体和演讲等。
“下笔有神”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联想到创作时的灵感涌现和文字的魅力。这种状态常常让人感到愉悦和满足,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艺术理想和表达能力。
在大学期间,我参加过一次写作比赛。在准备过程中,我努力寻找灵感,最终在一个清晨,灵光一现,写下了一篇让我感到“下笔有神”的文章。虽然结果不算优秀,但那种创作的快感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在一个秋天的午后,落叶纷飞,我坐在窗前,心中灵感如泉涌,笔下的文字仿佛有神灵的指引,字字句句都昭示着生命的哲理。那一刻,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下笔有神”,仿佛与宇宙对话,心灵得到了升华。
在英语中,可以用“inspiration strikes”来表达灵感的突然到来,虽然不完全对应,但在描述创作状态时有相似之处。其他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如日本的“ひらめき”(灵感),意指创作时的灵光一现。
通过对“下笔有神”的学习,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创作灵感的重要性及其对写作质量的影响。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汉语表达,也激励我在语言学习中不断追求更高的表达水平,努力在创作中实现“下笔有神”的状态。
五际飞文,想群众之不让;一言留赠,知下笔之有神。
《清史稿·文苑传一·王士禛》:“士禛以诗名,独主神韵之说,与朱彝尊并称。其为诗,下笔有神,每一篇出,人争传诵。”
《明史·文苑传二·李梦阳》:“梦阳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梦阳独讥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朱应登、顾璘、陈沂、郑善夫、康海、王九思等号十才子,又与景明、祯卿、贡、海、九思、王廷相号七才子,皆卑视一世,而下笔有神。”
《宋史·文苑传六·黄庭坚》:“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下笔有神。”
《新唐书·文艺传中·杜甫》:“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为文章下笔有神,时号‘诗史’。”
《唐诗纪事》卷六:“杜甫自赞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下笔有神,是吾之志也。’”
明·范受益《寻亲记·应试》:“劝君此行赴南宫,文场战敌,~,顷刻赋日华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