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6:1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17:01
“哭哭啼啼”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一个人不断地哭泣,声音悲伤,情绪低落。其基本含义是形容人们情绪非常悲伤,泪水不断流出,表现出一种无助和委屈的状态。
“哭哭啼啼”的具体来源并不明确,但它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中对哭泣情景的描绘。在古代诗词中,常常用“哭”、“啼”来表达人们失去亲人或遭遇不幸时的悲痛,形成了这种富有表现力的成语。
该成语常见于描写悲伤情境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用于日常对话中,形容某人的情绪状态。例如,在家庭聚会中,如果有人因某事感到伤心,可以说他“哭哭啼啼”。在演讲中,提到某个悲惨**时,也可以用此成语来增强情感的表达。
同义成语:泪流满面、悲声载道、嚎啕大哭
反义成语:欢天喜地、眉开眼笑
在**文化中,哭泣常常与悲伤、失落和哀悼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丧失亲友或经历重大变故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情感表达的开放程度提高,哭泣不再是单纯的负面情绪的体现,也可以是一种宣泄和释放。在现代社会中,尽管“哭哭啼啼”仍然具有悲伤的意味,但人们更容易接受情感的表达。
“哭哭啼啼”常常让我联想到失去和孤独,特别是在面对无法改变的局面时。它提醒我们情感的脆弱和人际关系中的依赖。这个成语在表达悲伤时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可以引发他人的同情和理解。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朋友因家庭问题而感到沮丧,常常在我面前哭哭啼啼。作为朋友,我尽量给予她支持和理解,帮助她度过这个难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意识到“哭哭啼啼”不仅是悲伤的表现,也是一种对外界求助的方式。
我尝试将“哭哭啼啼”融入到一首小诗中:
秋风瑟瑟叶飘零,
孤影独行泪满腮。
旧梦难寻心已碎,
哭哭啼啼诉无奈。
这首小诗通过“哭哭啼啼”表达了失落与无奈的情感,展示了成语的表现力。
在英语中,与“哭哭啼啼”相近的表达可能是“sobbing”或“crying bitterly”。这些表达同样传达了悲伤的情感,但在文化背景中,哭泣的表现形式和接受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在一些文化中,哭泣被视为脆弱的表现,而在另一些文化中,情感的外露被认为是人性的一部分。
通过对“哭哭啼啼”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形容词,更是情感表达的重要工具。它在语言学中的重要性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情感,使我们能够在沟通中更具同理心。这个成语的使用让我意识到,情绪的表达是沟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
不由我哭哭啼啼,思量起雨泪沾衣。
《儒林外史》第三回:“那妇人哭哭啼啼,在衙门里告了一状。”
《金瓶梅》第十三回:“那妇人哭哭啼啼,把个李瓶儿哭得泪人儿一般。”
《西游记》第二十七回:“那妇人哭哭啼啼,扯住三藏,道:‘师父啊,我丈夫被人害了,你须与我做主。’”
《水浒传》第三回:“那妇人哭哭啼啼,在厨房下收拾齐整,送到前厅。”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那婆子又哭哭啼啼起来。”
她整天~,不吃不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