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7:05:0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10:01:16
成语“豁然开朗”字面意思是“豁然”表示心中开阔、明亮,“开朗”则意味着明亮、开阔。整体上,该成语形容人们在经历了一番思考、领悟或启示后,心中豁达明亮,困惑的事情突然变得清晰、明了。
“豁然开朗”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中,原句为“豁然开朗,天高地迥”。该成语的背景与文化内涵与道教和**的思想有密切关系,强调通过内心的觉悟来达成一种开阔的境界。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对某种事物或道理的顿悟,适用于文学作品、演讲、日常对话等场合。例如,在一个讨论会中,某人经过多次思考后,突然领悟到问题的核心,可以说“经过大家的讨论,我终于豁然开朗”。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豁然开朗”在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哲学内涵,尤其与传统的道教和思想相通,强调内心的觉悟与智慧的提升。在现代社会中,该成语也适用于个人成长、心理咨询等方面,体现出对内心和智慧的追求。
该成语给人一种清新、宽广的感觉,常常与顿悟、领悟等积极情绪相联系。当我想到“豁然开朗”,便会联想到成功克服困难后的轻松与愉悦,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在我的学*过程中,有一次在面对复杂的课题时,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逻辑关系,那一刻我感到豁然开朗,心中的疑惑一扫而空。这种体验让我明白了坚持思考的重要性。
在我创作的一首诗中,尝试使用“豁然开朗”:
迷雾中寻光影,心海泛涟漪。
一声惊醒梦,豁然开朗时。
这表达了在迷茫中追寻知识和真理,最终获得启发的过程。
在英语中,“epiphany”一词可与“豁然开朗”相对应,表示突然的领悟或启示。虽然在语境上有所不同,但两者都表达了顿悟的感觉,反映了人类面对复杂事物时的探索与理解。
通过对“豁然开朗”的学,我意识到这一成语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提醒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困惑时,要保持思考与探索的态度。这种理解对于我的语言学和表达都具有重要意义,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语言的魅力以及思维的力量。
极初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晋朝时期,陶渊明看不惯官场的尔虞我诈,毅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官归隐。他在《桃花源记》中构想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太平世界:“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宝玉~笑道:“很是,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