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12:0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51:55
“墙花路草”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墙角的花和路边的草,形象地描绘出一些被忽视、无人关注的事物。基本含义是指那些在社会上不被重视、处于边缘地位的人或事物,常用来形容一些默默无闻、缺乏关注的存在。
“墙花路草”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它的构成部分“墙花”和“路草”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墙花”通常指在墙角生长的花朵,象征着美丽但不被人注意的事物;“路草”则是指路边生长的草,通常被看作是无用的杂草。两者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一种被忽视的美和生命力。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描绘社会底层人物或被边缘化群体时,也可用于日常对话中,形容某些未被重视的事物或人。例如,在一部小说中,作者可能通过描写一个默默无闻的角色,来反映社会的不公与冷漠。
在现代社会,"墙花路草"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底层和边缘群体的关注与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些被忽视的群体,推动了社会的多元化与包容性。
“墙花路草”让我感受到一种悲伤与无奈,这种被忽视的存在常常伴随着孤独和渴望被认可的情感。在表达时,常常会让我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关注到那些被边缘化的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有一位同学,他在班里总是默默无闻,但实际上他在学术上非常优秀。后来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墙花路草”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与尊重。
在一个秋天的傍晚,我漫步在公园的小径上,看到路边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如园中花卉艳丽,却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那些墙花路草的故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wallflower”,在社交场合中指那些不善交际、被忽视的人。这种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反映出对边缘化群体的共同理解与同情。
通过对“墙花路草”的理解,我认识到在语言学习中,成语不仅是词汇的积累,更是文化与社会现象的反映。它提醒我们关注那些被忽略的声音,推动我们在表达中更加丰富和深刻。
如本是柔枝嫩条,休比做墙花路草。
《清稗类钞·讥讽类》:“墙花路草,不足挂齿。”
《宋史·文苑传六·李廌》:“墙花路草,世所共弃。”
《全唐诗》卷六百八十六郑谷《鹧鸪》诗:“墙花路草知多少,尽向金坛索马蹄。”
《太平广记》卷二百四十八引《启颜录》:“墙花路草,岂能久乎?”
《南史·王僧孺传》:“墙花路草,非直使人烦,亦使人贱。”
彼~,尚且钟情不舍,到底得合,况贵为妃嫔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