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3:11:5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44:22
成语“亡命之徒”字面意思是指那些为了逃命而不惜一切代价的人。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那些身处险境、为求生存而采取极端行为的人,通常带有贬义,指向那些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法律和道德的行为。
“亡命之徒”源于古代文献,最早见于《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描述了那些被迫逃亡、失去自由的人。成语中“亡命”指的是逃命或逃避追捕,“徒”则指人或一群人。该成语反映了历史上动荡时代人们的无奈和绝望。
“亡命之徒”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亡命之徒”不仅反映了个体对生存的渴望,也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动荡。现代社会中,虽然战争和动乱减少,但因经济、政治等原因导致的极端行为仍然存在,成语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亡命之徒”带给我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对个体命运的同情,也有对其行为的谴责。它让我思考在绝境中人们可能做出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因家庭破裂而流浪的人,他的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亡命之徒”这一成语的深意。虽然他的行为在社会上被视为不当,但我明白其背后的无奈与挣扎。
在夜空的星辰下, 他是亡命之徒,风雨飘摇, 逃离了过往的束缚, 追逐着自由的梦想。
在英语中,“desperate fugitive”可以与“亡命之徒”相对应,虽然在语义上有相似之处,但文化背景和使用场景可能有所不同。在西方文学中,逃亡者常常被塑造成英雄或反英雄的形象,反映出不同文化对逃避与追求自由的看法。
通过对“亡命之徒”的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传达了一个人的绝境和选择,也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深思。它提醒我们关注那些被迫逃避的人,理解他们的处境,从而在交流中更具同理心。
亡命之徒,咸从赋役。
《宋史·岳飞传》:“飞以亡命之徒,为赵构所用。”
《晋书·王敦传》:“敦以亡命之徒,为司马睿所用。”
《三国志·魏志·张辽传》:“辽以亡命之徒,为曹操所用。”
《后汉书·王莽传》:“莽既篡位,天下多亡命之徒,皆归之。”
《史记·项羽本纪》:“项梁起兵,亡命之徒,皆归之。”
唐朝末年,乐彦桢的儿子乐从训经常与狐朋狗友聚众滋事,他买通都统王铎的歌女,率领一帮亡命之徒杀了王铎的全家,夺取他的金银财宝。乐彦桢任相州刺史时,他更加肆无忌惮地滥杀无辜。不久乐彦桢被儿子气死。罗弘信率军消灭了乐从训这批亡命之徒
原来这个凶手是匪军一旅马希山的部下—杨三楞。身强力大,一手好枪法,能喝酒,是个不怕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