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7:45:0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09:01
成语“治病救人”字面意思是治疗疾病、拯救他人,通常用来比喻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尤其是在他人面临困难或危机时。它强调了对他人生命和健康的关心,以及担当责任的精神。
“治病救人”并没有明确的文献出处,但其含义可以追溯到**传统文化中对于医者仁心的重视。古代医者被视为神圣的职业,强调“医者,父母心”,即医者应如父母般关心病人,治愈他们的疾病,以达到救人于危难的目的。
“治病救人”可以在多个场景下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治病救人”在**文化中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医德和人道主义的重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一成语在医疗、公益等领域仍然具有适用性,呼唤着人们的关怀与行动。
“治病救人”让我联想到无数医务工作者在疫情期间的辛苦付出和奉献精神,带来敬佩与感动。它也唤起了我对人道主义精神的思考,让我意识到每个人在他人需要时都可以发挥作用。
在我参与志愿活动时,看到医护人员在灾区无私奉献,真正做到了“治病救人”。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帮助他人、回馈社会的重要性。
在一首小诗中:
白衣天使夜无眠,
治病救人心似莲。
寒冬温暖人间暖,
仁心仁术共相连。
这首诗展示了医务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对生命的尊重。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ave lives”,这种说法同样强调帮助他人、拯救生命的意义,但往往不包含文化对医者仁心的道德期望。
“治病救人”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个道德标准,提醒我们在生活中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增添了深刻的情感和人道主义的价值观,使我在面对他人困境时更愿意伸出援手。
沈羲,吴郡人,学道于蜀,能治病救人,甚有恩德。
《金史·方伎传·张元素》:“张元素,字洁古,易州人。八岁试童子举,二十七岁试经义进士,犯庙讳下第,乃去学医,无所知名。夜梦有人用大斧长凿凿心开窍,纳书数卷于其中,自是洞彻其术。”
《宋史·方技传下·王克明》:“王克明,字彦昭,其先饶州乐平人,后徙湖州乌程县。绍兴、乾道间名医也。初生时,母乏乳,饵以粥,遂得脾胃疾,长益甚,医者辄见效。克明得其术,遂以医名天下。”
《后汉书·华佗传》:“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曰:‘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治病救人,非医之职也。”
我们应该抱着~的态度来帮助他,挽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