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01:4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09:56:48
“一夔已足”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一只夔(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就足够了”。其基本含义是指用一只夔就可以满足需要,形容事物的数量或程度已经足够,通常用来强调某种程度上的满足或者不需要再添加。
“一夔已足”源于古代文献,夔是一种神兽,常常被用作力量和威严的象征。成语的具体出处较为模糊,但可以推测出其历史背景与古代对神兽的崇拜及象征意义有关系。夔的形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较多,如《山海经》等古籍。
该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较为灵活。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用来描写某种力量的足够或丰富。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于表述某种资源的充足,或者在演讲中强调某个方面的充分性。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这些成语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一夔已足"强调的是一种满足与充分,而"不足"则直接表述缺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夔作为神兽的象征,代表着神秘与力量。成语“一夔已足”反映了古人对力量与资源的认知与重视。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充分性时,能够引起人们对节约与高效的思考。
“一夔已足”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满足与宁静。它让我联想到在生活中,无需追求过多的物质,只要掌握了足够的资源,就可以达到理想的状态。这种思维方式促使我在面对生活的压力时,保持冷静与理智。
在我个人生活中,有一次我为一次旅行准备行李,原本计划带很多物品,但最终只带了几件必需品,发现“一夔已足”,这样反而让我在旅行中更加轻松自在。
在一首小诗中,尝试融入“一夔已足”:
山高水长一夔足,
不求繁华只求宁。
心随云行随意走,
任凭风来任凭情。
这首小诗通过夔的象征,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会使用不同的动物或物象来传达“足够”的概念。例如,在英语中,常用“enough”或“sufficient”来表示足够的意思,但没有直接与神兽相关的象征。
综上所述,“一夔已足”这个成语不仅在语言上丰富了我的表达,也在思维上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满足与充分的意义。在日常交流中,灵活运用这个成语能够使表达更加生动和准确,体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与深邃内涵。
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楚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文选·陆机〈文赋〉》:“一夔已足,岂必多才。”
《后汉书·班彪传》:“一夔已足,无烦多士。”
《汉书·艺文志》:“一夔已足,不必多求。”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一夔已足,何必多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一夔已足,何用多也。”
古代部落首领舜继承尧的位子后,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他从部落中挑选优秀人才来协助他管理天下。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他想请一个精通音律的人来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终于找到一个叫夔的人来推广音乐,并感慨说有夔一个就足够了
昔尧作《大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