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00:5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07:41
成语“不壹而足”字面意思是“不止一个,而是多个”。基本含义是指事物的数量不仅是一个,而是超过一个或多个,常用于形容事物丰富、不单一的特点。
“不壹而足”出自《淮南子》,其原文是“壹者,数之始也;不壹而足,虽数之多,然则非数之精。”意在强调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人对数量和多样性的认识。
该成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广泛的应用:
在**文化中,强调多样性和丰富性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艺术、文学和哲学领域。现代社会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文化的交融使得人们对多样性的理解更加深刻,因此“不壹而足”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并且能够引发人们对多元文化的讨论和思考。
该成语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它引发了对不同文化、思想和观点的尊重与理解,鼓励我们去探索和欣赏事物的多面性。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使用“不壹而足”来表达朋友的多才多艺或者某个项目的多维度。在一次团队讨论中,我曾说:“我们的方案不壹而足,既有市场分析,也有技术创新,确保了项目的全面性。”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该成语:
春花秋月不壹而足,
山川湖海各千姿。
人生旅途多风景,
心中梦想无尽期。
这首诗通过“不壹而足”描绘了自然和人生的多彩与丰富。
在英语中,可以用“more than one”或“not just on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这些表达相对简洁,缺少了成语所承载的文化深意。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也常常用于强调多样性,如西方文化中常提到的“variety is the spice of life”。
通过对“不壹而足”的学,我认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对多样性、丰富性的一种认知和尊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去关注事物的多面性,帮助我更精准地表达复杂的观点和情感。在今后的交流中,我会更加注重使用这样的成语,丰富我的表达方式。
言节制之,不皆称其所求也。
《晋书·王导传》:“导曰:‘吾虽不才,忝相宗室,岂可壹而足乎?’”
《后汉书·班彪传》:“彪以世祖既免王莽之难,建中兴之业,即为功臣子孙、四姓末属别立宅第,壹而足矣。”
《汉书·艺文志》:“《春秋》之义,不壹而足。”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不壹而足,壹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