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41:3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51:16
成语“杯羹之让”字面意思指的是把自己所喝的汤(羹)让给别人,象征着谦让和分享。基本含义是指在某些事情上,主动放弃自己的权利或利益,给予他人以便于维护和谐或表达一种雅量。
“杯羹之让”出自《左传》,描述的是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故事中,齐国宰相晏子在宴请宾客时,为了表现自己的宽厚和大度,将自己所喝的羹让给客人,体现出一种礼让的精神。这一典故强调了谦让的美德和对他人的关怀。
该成语适用于多个语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谦让被视为一种美德,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竞争激烈,但“杯羹之让”的精神依然适用,尤其在团队合作、家庭关系中,强调互助与理解的价值。
“杯羹之让”让我联想到温暖的人际关系和无私的精神,这种谦让的态度往往能够缓解冲突,增进亲密感。在个人表达中,使用这一成语可以传达出谦虚和包容的情感。
在我的生活经历中,有一次我与朋友聚餐,看到有些朋友没有足够的食物,我主动把自己的部分让给他们。这让我感到温暖,也让我们的友谊更加紧密,正好体现了“杯羹之让”的精神。
在一篇小诗中:
杯羹轻抚旧友情,
谦让之心暖意生。
人间自有千般好,
不拘小节共此生。
这首小诗展示了杯羹之让的精神,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share the spoils”,强调分享的概念,但往往缺乏“杯羹之让”中内含的谦逊与礼让精神。不同文化中对谦让的理解和表达各有差异。
通过对“杯羹之让”的学*,我更加理解了谦让的重要性,以及它在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中的价值。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生活中更主动地实践这一美德,促进和谐人际关系。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自将击备,备败走,获其妻子,进拔下邳,禽关羽以归。备奔袁绍,绍稍稍复振。太祖还军官渡,绍乃作铁车百馀乘,欲以攻太祖。会太祖粮少,方议欲还许,闻绍作铁车,乃留贾诩、荀攸、郭嘉、程昱等守官渡,自将步骑五千人夜袭绍别屯,烧其辎重,斩其将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叡等。绍军大惊,皆恐,莫有斗志。太祖乃还军官渡。绍复遣兵攻官渡,太祖击破之,斩其将淳于琼、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叡等。绍军大溃,绍与八百骑渡河,至黎阳,北还。太祖遂略定河北,进围邺,拔之。绍走至青州,为其将所杀。”
《后汉书·袁绍传》:“绍与操相持日久,百姓疲弊,粮食乏绝。操乃使荀彧、程昱守鄄城,自将兵击刘备于沛,获其妻子,进拔下邳,禽关羽以归。备奔袁绍,绍稍稍复振。操还军官渡,绍乃作铁车百馀乘,欲以攻操。会操粮少,方议欲还许,闻绍作铁车,乃留贾诩、荀攸、郭嘉、程昱等守官渡,自将步骑五千人夜袭绍别屯,烧其辎重,斩其将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叡等。绍军大惊,皆恐,莫有斗志。操乃还军官渡。绍复遣兵攻官渡,操击破之,斩其将淳于琼、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叡等。绍军大溃,绍与八百骑渡河,至黎阳,北还。操遂略定河北,进围邺,拔之。绍走至青州,为其将所杀。”
《汉书·高帝纪》:“汉王数困荥阳、成皋间,计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拒楚。郦生曰:‘臣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適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方今楚易取而汉反却,自夺便,臣窃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农夫释耒,工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距飞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效实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汉王曰:‘善。’乃从其计,遂复振。”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盾曰:‘吾闻之,君子不以私害公。’遂出。盾之出也,公使追之,及诸河,赐之杯羹,曰:‘子之不忘旧君,吾不忘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