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49:0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51:13
“杯盘狼藉”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杯子和盘子散乱不堪,形容宴席之后的混乱场面。引申义为形容场面的混乱、凌乱,或形容事情的失败和无序。
成语“杯盘狼藉”最早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原文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佳人相伴,杯盘狼藉”。这里的“杯盘狼藉”描绘了饮酒作乐后场面的混乱,体现了一种生活的洒脱与随意。
“杯盘狼藉”可用于多种语境,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杯盘狼藉”在**文化中,宴席往往是社交的重要场合,描绘酒席后的混乱不仅反映了饮酒文化,也暗示了社会交往中的欢快与放纵。现代社会中,尽管聚会的形式多样,但“杯盘狼藉”仍然适用于形容聚会后的混乱,反映了人们对社交活动的态度。
“杯盘狼藉”常带有一种轻松、放纵的感觉,同时也隐含着随之而来的混乱和不负责任。它让我联想到聚会的欢乐和随意,同时也提醒我们在享乐后要清理和承担责任。
在我参加的一个生日聚会上,大家喝酒、吃东西,聚会结束后整个客厅是一片杯盘狼藉。虽然大家都很开心,但清理的工作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享乐与责任的关系。
在一个诗歌中: “月下轻歌似酒狂,杯盘狼藉伴夜长。 欢声笑语随风散,清晨余晖映四方。”
在英语中,有类似表达“a scene of chaos”或“a mess”,但并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不同文化对聚会后的混乱表现方式有所不同,西方文化中可能更多强调的是聚会的乐趣,而东方文化则可能更注重随后的责任和清理。
通过对“杯盘狼藉”的深入分析,我意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形容混乱的表达,它还承载着社交文化和人际关系的深层寓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成语的运用能够使我们的表达更为生动和形象,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理解。
见“杯盘狼藉”。
《聊斋志异·酒狂》:“有贾人某,家累巨万,而性好酒,每饮必醉,醉则杯盘狼藉,不顾家人。”
《唐才子传·李白》:“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大醉,上前借笔砚,帝为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醒后书之,笔不停辍,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帝览之,称善,群臣皆呼万岁。白自此益放纵,不拘小节,杯盘狼藉,往往如此。”
《世说新语·任诞》:“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后汉书·孔融传》:“融为北海相,宴集宾客,酒酣耳热,杯盘狼藉。”
《史记·滑稽列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
[美娘]醉眼朦胧,看见房中灯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