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02:3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42:47
成语“盗铃掩耳”的字面意思是偷铃铛的人捂住自己的耳朵。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自欺欺人,明明知道事情的真相,却故意掩盖、逃避或者不去面对。
“盗铃掩耳”源自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有一个小偷偷了一口铃铛,为了不让别人听到铃声,他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这样就听不到铃声,别人也就不会发现他偷了铃铛。这则故事反映了人们在面对自己错误或罪行时,常常选择自欺欺人,试图通过掩盖真相来逃避责任。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时,个体和企业往往会选择逃避责任或者掩盖真相。“盗铃掩耳”这一成语提醒人们正视问题,承认错误,负责任地处理事情。它在社交媒体和公共讨论中也变得越来越相关,成为一种批评时常回避问题态度的工具。
“盗铃掩耳”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失望和无奈。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令人感到可笑而又悲哀。它让我联想到那些明知是错却依然坚持的情况,以及面对真相时的恐惧和无奈。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在工作中犯了错误,明知道需要及时报告,但却选择隐瞒,心里想着“等会再说”。最终问题被发现,我不得不面对后果。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盗铃掩耳”的道理,逃避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诗歌示例:
夜深人静铃声响,
偷心小贼掩耳忙。
真相如影难逃避,
自欺欺人终失方。
这首小诗通过铃声的隐喻,表达了逃避真相的无奈与悲哀。
在英语中,“burying one's head in the sand”与“盗铃掩耳”有相似的意思,都是指逃避现实、故意忽视真相的行为。两者都反映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脆弱与无奈。
通过对“盗铃掩耳”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面对现实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提醒我在沟通时要勇于直面问题,而不是选择逃避。它不仅丰富了我的汉语表达,也让我在思维和态度上有了积极的改变。
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清史稿·食货志一》:“康熙中,以山东、河南民有自首垦荒者,恐其争讼,令停首垦。雍正初,以直隶、山东、河南、山西等省有主荒地,令地方官招民垦种。其无主荒地,则令旗人及民人呈请垦种。”
《明史·宦官传一·王振》:“振既得权,肆意无忌,作大第皇城东,建智化寺,穷极土木。兴麓川之师,西南骚动。侍讲刘球因雷震上言,指斥时政,遂为振所害。振又擅夺河间民田,御史李铎遇振不跪,谪戍铁岭卫。驸马都尉石璟詈其家阉,振恶贱己同类,下璟狱。”
《宋史·王钦若传》:“钦若状貌短小,项有附疣,时人目为‘瘿相’。然智数过人,每朝廷有所兴造,委曲迁就,以中帝意。又性倾巧,敢为矫诞。马知节尝斥其奸状,帝亦不之罪。所居宅第,有堂名‘三畏’,杨亿戏改之曰‘四知’,谓‘暮夜金’也。”
《晋书·王衍传》:“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藉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放效。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衍尝丧幼子,山简吊之。衍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衍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于情。然则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衍妻郭氏,贾后之亲,藉中宫之势,刚愎贪戾,聚敛无厌,好干预人事,衍患之而不能禁。时有京师大侠李阳,郭氏素惮也。衍因谓郭曰:‘非但我言卿不可,李阳亦谓不可。’郭氏为之少损。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其措意如此。”
《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你看他~欺天下,卖国甘心作帝皇,有甚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