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5:5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54:45
成语“才兼文武”由四个字组成:“才”指才能、才华;“兼”意为兼具、同时拥有;“文”指文学、文采;“武”则指武功、军事才能。整体意思是指一个人既具备文才,又有武艺,形容一个人多才多艺,文武双全。
“才兼文武”出自《后汉书·郭嘉传》,原文为“文武之才,兼之者,惟卫公耳。” 其中的“卫公”指的是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郭嘉,体现了他既有文学才能,又有军事才能的特质。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古代对复合型人才的推崇。
该成语通常用于描述那些在文学和军事上都很有成就的人。可以出现在以下场景中:
同义成语:文武双全、才子佳人
反义成语:一无是处、文弱书生
在**传统文化中,文与武是两种重要的才能。古代社会强调文治与武功的结合,认为只有文武双全的人才能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现代社会同样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在教育和职场中,具备多方面能力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才兼文武”让我联想到那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岳飞、诸葛亮等。他们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无畏,还在文化上有深厚的造诣。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形象激励着我,让我在学*和工作中追求多元化的发展。
在我的学*生活中,我一直努力培养文艺和实践能力,比如参加文学社团和体育活动。每当我完成一个文学作品或在比赛中获奖时,我都会想起“才兼文武”,这促使我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在一个古代的故事中,有一位年轻的王子,他不仅擅长诗词歌赋,还能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他的父王常常感慨:“我儿才兼文武,未来必能治理国家,造福百姓。”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Renaissance man”,指那些在多个领域都有成就的人。这种表达同样强调多才多艺,体现出东西方对复合型人才的共同推崇。
通过对“才兼文武”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在现代社会中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描述,也是对当代人能力的期待。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丰富了我的表达方式,也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熹平四年,九江蛮反,四府选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太守。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才兼文武,治军严明。”
《明史·徐达传》:“达才兼文武,屡建奇功。”
《宋史·岳飞传》:“飞才兼文武,忠义奋发。”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才兼文武,为世之奇士。”
《后汉书·卢植传》:“植才兼文武,明达政事。”
他非但富贵双全,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