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1:27:5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34:33
“期期艾艾”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说话时结结巴巴、犹豫不决。它通常用来形容因为紧张、害羞或不知所措而说话不流利的状态。这个成语表达了说者在表达自己时的困惑和不安。
成语“期期艾艾”出自《左传》。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有“子贡曰:‘君子之言,必期于言,必艾于言。’”这里的“期”和“艾”指的是说话时的犹豫和不流畅,后世便将其结合为成语,形象地描述了说话不利索的样子。
该成语可以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日常对话及演讲等多种场景。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来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在日常对话中,可以形容朋友在表达观点时的紧张;在演讲中,可以用来形容演讲者因紧张而说话不流利的情形。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表达能力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技能。人在公众场合说话时的紧张状态,与个人的自信心、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密切相关。因此,“期期艾艾”不仅是描述说话状态的成语,也反映了人际交往中情绪和心理的复杂性。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公共演讲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期期艾艾”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紧张、尴尬的情感反应。它令人联想到面对众人时的无助和不安,尤其是在需要表达自己观点时的焦虑。这种情绪在生活中时常出现,尤其是在演讲、面试等重要场合。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在班会上发言时,我也曾感到“期期艾艾”。因为对自己表达能力的不自信,我在发言时犹豫不断,导致同学们都在等我说完。经历了这次之后,我意识到提高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开始参加一些演讲培训,努力克服这种紧张感。
在一首描写人生迷茫的诗中可以这样写:
心中千言万语,
却难以言说。
期期艾艾声声,
彷徨在风中。
这里运用“期期艾艾”来形容内心的纠结与不安,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ammering”或“hesitating”,它们都能传达出说话时的犹豫和不流利的状态。然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表达紧张和不安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如在一些文化中,面对公众的表达能力被视为重要的社交技能,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更加宽容。
通过对“期期艾艾”的学*,我认识到在语言表达中,流利并不总是最重要的,更多的是理解和传达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恰当地运用这个成语,不仅能丰富我的语言表达,也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与状态。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面对表达困难时,保持自信和耐心是至关重要的。
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南史·刘穆之传》:“穆之为人,期期艾艾,言不出口,而心能默识。”
《晋书·王衍传》:“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及长,尤善谈名理,期期艾艾,听者忘倦。”
《世说新语·言语》:“王丞相尝谓周伯仁曰:‘君何如我?’周曰:‘我期期艾艾,不如君之能言也。’”
《后汉书·邓禹传》:“禹为人质直,期期艾艾,言不能出口。”
《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汉朝初年,汾阳侯周昌跟随刘邦打天下,刘邦宠爱戚姬,想废太子立戚姬生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周昌不顾个人安危上殿晋见,结结巴巴不知说什么为好,就是阻止刘邦废太子。刘邦非常感动,再也不提废太子之事
感情的激动使我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