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0:33:0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00:30
成语“沆瀣一气”的字面意思是形容一团和气,后用来比喻几个人或团体之间相互勾结、同流合污,通常带有贬义。它强调了不同个体之间在行为或思想上的一致性,常用于形容道德败坏或不良关系。
“沆瀣一气”出自《庄子·齐物论》,其中提到“沆瀣”是指水汽、雾气,象征着彼此混杂、没有清晰的界限。原文中讲的是一种互相交融的状态,后来演变为形容坏人之间的勾结,强调了他们在不正当行为上的一致性。
该成语常用于政治、社会、商业等领域,形容那些暗中勾结、同谋不法之事的人。例如,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描述某些企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在文学作品中,这一成语也常出现在描绘腐败或阴暗势力的情节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道德与清白,沆瀣一气的现象往往被视为社会腐败的表现。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反腐败、倡导诚信的背景下,提醒人们警惕不良行为的影响。
“沆瀣一气”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负面的,联想到的是不正当的合作、腐化的社会风气,以及由此产生的失望与愤怒。它提醒我们要警惕身边的潜在腐败。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一个团队项目,有些成员为了个人利益,互相勾结,排挤其他人。我在这个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沆瀣一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导致项目失败,给我们整个团队带来了损失。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将“沆瀣一气”融入其中:
暗流潜藏意未明,
沆瀣一气共谋生。
正义未曾觉醒时,
良知何处可寻声。
这首诗通过描绘阴暗的合作,表达了对正义与良知的渴望,展现了成语的灵活性和表现力。
在英语中,可以用“in cahoots”来表达类似的意思,意指两人或多个人秘密合作,通常含有阴暗的含义。不同文化中对这种勾结行为的看法有相似之处,都是对不正当行为的警惕与批判。
通过对“沆瀣一气”的全面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在思考社会现象时更加敏感,提升了我对不良行为的辨识能力。在今后的交流中,我将更恰当地运用这个成语,以准确传达我的观点。
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唐僖宗时,主考官崔沆录取一个成绩平平、长相也不出众的崔瀣,并分配他一个很好的官职。崔瀣得意洋洋去上任,显出一幅不可一世的样子。人们纷纷猜测他与崔沆的关系,有人还嘲笑他们是“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皓东的敏锐活泼,和胜佛的豪迈灵警,两雄相遇,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