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6:04:1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9:08:00
“安常故”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安于常态,惯于旧事”。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们对现有的生活状态感到满足,*惯于旧有的做法,不愿意改变或尝试新事物。
“安常故”出自《论语·为政》,其中提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里的“安常”强调的是对常态的安逸,而“故”则是对旧有事物的依赖。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人对于*惯和安逸生活的看法,认为这样会导致对新事物的抵触。
在文学作品中,“安常*故”常用于描述某些人物性格,比如保守、传统的人物形象。在日常对话中,尤其是讨论变化和创新时,常会提到这个成语,以表达对变化的抵触或对现状的满足。在演讲中,讲者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警示听众,提醒他们不要过于依赖现状而忽视了潜在的机会。
在*传统文化中,安定和稳定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因此“安常故”体现了一种对保守和稳定生活的向往。然而,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观念可能会被视为一种消极的态度。因此,理解该成语在当代社会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是很重要的。
“安常*故”常给人一种平淡、安逸的感觉,但也可能引发对生活单调的反思。它让我联想到许多人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困境,尤其是在面对变革时的恐惧和不安。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因过于“安常*故”而错失了一次提升自己的机会。那次我被邀请参加一个新兴领域的研讨会,但由于对自己现有工作的依赖,我最终选择了放弃。事后我意识到,过于依赖现状会让我错过许多成长的机会。
在某个小镇上,住着一位老人,他总是安于常态,惯于每天在阳光下坐着,听着邻居们的闲聊。“安常故”是他的座右铭,但有一天,一位年轻的画家来到小镇,给他带来了新鲜的视角。老人最终被画家的热情打动,开始尝试画画,发现了生活中更多的乐趣。
在英语中,“stuck in one's ways”可以视为“安常*故”的一种表达。它们都传达了人们对现有状态的依赖和对变化的抵触,但在文化背景和使用频率上可能有所不同。
经过对“安常故”的全面分析,我意识到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传统和安逸的向往,也提醒我们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保持开放的心态。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因为它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惯与创新之间的平衡。
有安常习故乐于无事之论,有变古更法喜于敢为之论。
《清史稿·曾国藩传》:“安常习故,不以为新。”
《明史·海瑞传》:“安常习故,不以为怪。”
《宋史·王安石传》:“安常习故,不以为变。”
《后汉书·杨震传》:“安常习故,不以为异。”
《汉书·贾谊传》:“安常习故,不以为非。”
彼~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