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50:0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36:07
成语“百死一生”的字面意思是指在经历了百次死亡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活下来一次。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在极端艰难、危险的情况下,侥幸逃脱或存活下来,突显出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百死一生”源于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在战争或冒险的背景下,常常用以形容经历过极度危险的人们。例如,古代的军事将领在战场上屡次面临生死考验,最终却奇迹般生还。该成语的确切出处不详,但类似的表达可以在古典文献中找到。
“百死一生”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生命被视为极其珍贵的东西,成语“百死一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逆境求生的赞美。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面对疫情、自然灾害等极端情况时,许多人都经历了“百死一生”的考验,突显了人类的韧性。
“百死一生”给人的情感反应是震撼与感动,联想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它让人深刻理解到,尽管生命中充满了挑战和危险,但每一次的生存都是值得珍惜的经历。
在我生活中,曾经经历过一次意外的高空滑索,虽然一开始非常紧张,但在体验过程中却感受到一种“百死一生”的强烈体验。经过那次经历,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冒险和快乐。
在诗歌中可以运用此成语:
千山万水行路难,
百死一生心自安。
风雨过后见彩虹,
珍惜此生每一瞬。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cheating death”或“a close call”,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同样强调了在生死边缘幸存的情境。这显示出不同文化对于生死的思考有相通之处。
通过对“百死一生”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极端情境的描述,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层次和文化背景,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传达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诸勋人身触锋刃,百死一生,纵其贪鄙,所取处大,不可同之循常例也。
《旧唐书·忠义传下·张巡》:“巡神气慷慨,每与贼战,大呼誓师,眦裂血流,齿牙皆碎。城将陷,西向再拜,曰:‘臣智勇俱竭,不能式遏强寇,保守孤城。臣虽为鬼,誓与贼为厉。’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
《清史稿·忠义传四·李来亨》:“来亨以孤军抗敌,力竭城陷,被执不屈,遂遇害。”
《明史·忠义传四·张铨》:“铨以孤军力拒数万敌,城陷被执,不屈死。”
《宋史·忠义传四·徐徽言》:“徽言运筹决胜,出入骑从,士卒乐为用。督兵三千,与金人战,败之,复取岚、石等州,左右前后皆敌垒,徽言所将才三千,每战辄克,至是六千人皆没,徽言犹力战,势穷援绝,遂被执,犹骂不绝口,金人爱其忠勇,诱之百端,终不顾,曰:‘我宋臣也,岂可降敌!’遂遇害。”
《后汉书·耿恭传》:“耿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
地无医巫,药石万里,病者有~之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