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23:2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49:41
“冷嘲热骂”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冷淡的嘲讽和热烈的骂骂来表达对某人的不满或蔑视。其基本含义是以讽刺和批评的方式来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不屑和否定,通常带有明显的恶意。
“冷嘲热骂”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一些小说和杂剧中,表现出对某些人物和社会现象的批评与讽刺。它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对不公与不道德现象的不满。具体的出处并不明确,但在后来的文献中逐渐被广泛使用,成为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该成语常用于批评、讽刺某些行为或言论,适合在各种场合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批评与讽刺往往被视为对社会现象的反应。成语“冷嘲热骂”体现了人们对不公正现象的激烈反应,尤其在现代社会中,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这种现象更加明显,网络上的冷嘲热骂现象比比皆是。
当听到“冷嘲热骂”时,会联想到一些负面的情绪,如愤怒、不满和无奈。同时,它也引发对社会不公的思考,某种程度上激励人们去反抗不合理现象。
在生活中,我曾目睹过朋友们在讨论时对某个公众人物进行冷嘲热骂,这让我意识到在表达不满时,态度和措辞的重要性。有时适度的批评是必要的,但过于极端的冷嘲热骂则可能导致沟通的障碍。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冷嘲热骂”:
月下孤影映窗前,
冷嘲热骂声声连。
人间悲喜皆可见,
一笑置之任风寒。
这几句诗表达了对冷嘲热骂的淡然态度,反映了生活中的冷暖人情。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sarcasm” (讽刺) 和“mockery” (嘲笑)。这些表达也常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的不满,但在文化背景和使用场合上可能存在差异。
通过对“冷嘲热骂”的学*,我意识到这种表达方式在语言交流中具有反映社会现象和个人情感的重要功能。理解和掌握这种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我在面对社会不公时,能够更加理性和客观地表达看法。
他一进一出要受学生们的冷嘲热骂,然而也不能不忍耐着装聋卖哑。
《老残游记》第十八回:“他平日冷嘲热骂,今日却来巴结我。”
《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回:“他平日冷嘲热骂,今日却来奉承我。”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他平日冷嘲热骂,无所不至,今日却来巴结我。”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那人冷嘲热骂,说了许多不中听的话。”
《红楼梦》第五回:“宝玉听了,心中暗笑,想道:‘这厮平日冷嘲热骂,今日却来奉承我。’”
请不要理会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