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24:4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35:35
成语“强词夺理”由“强词”和“夺理”两个部分组成。“强词”意指用强硬的言辞来辩解或辩论,而“夺理”则意味着通过不正当的方式取得理据。整体而言,该成语指的是用强硬的说辞来强行辩解或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辩护,通常带有贬义,暗示说话者并不讲理。
“强词夺理”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学作品,虽然并没有确切的出处,但其所表达的思想在古代文人之间的争辩中就已存在。在《左传》《论语》等经典文献中,可以找到类似的辩论情景,反映出古人对于辩论技巧和说理方式的重视。
“强词夺理”常用于形容在争论或辩论中,某一方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而不择手段,使用不合理的理由。它可以在以下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的文化背景中,辩论和说理一直被视为智慧的体现。然而,强词夺理却被认为是缺乏道德和理性的表现。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强词夺理的现象更加普遍,很多人在网络上为了争夺话语权而不惜使用不理性的理由,反映出社会对信息真伪的困惑。
“强词夺理”让我联想到争论时的无力感和困扰。它传递出一种不诚实和不理智的情绪,让人对争论的结果感到失望。同时,也让我反思在沟通中应保持理性和诚实的重要性。
在我生活中,曾经目睹过朋友在讨论时强词夺理,试图为自己的失误辩解,结果引起了大家的不满。这让我意识到,在辩论中坚持理性和诚实是多么重要。
在某个古老的王国里,国王常常强词夺理,试图让百姓相信他的每一个决定都是明智的。尽管民众心中有疑虑,但国王的强硬态度让他们无从反驳,直到有一天,勇敢的少女站出来,揭露了国王的不当之处,民众终于看清了真相。
在英语中,“arguing in bad faith”可以视为与“强词夺理”相似的表达,指的是一个人在争论中故意提出不合理的论点,缺乏诚信。这种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存在,反映了人类在争论时普遍存在的现象。
通过对“强词夺理”的深入学*,我认识到在沟通和辩论中,理性和诚实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自己的言辞,避免陷入无谓的争论。
座上一人忽日:‘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宋史·岳飞传》:“秦桧强词夺理,以陷忠良。”
《后汉书·袁绍传》:“绍强词夺理,以惑众心。”
《汉书·王莽传上》:“莽强词夺理,以自神其说。”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强词夺理,以欺天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强词夺理,非礼也。”
战国时期,宋国大夫高阳应最喜欢强辩,而且强词夺理一定要赢。一次高阳应要盖一幢房子,有经验的木匠见湿木料去做梁柱,用不了多久就会造成房屋倒塌。高阳应则强行说湿木盖房有好处,就安排人盖,结果一年后该房屋就倒塌了
他的话简直就是~,你不要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