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5:44:0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08:18
成语“不实之词”由“不实”和“之词”组成。字面意思是“不真实的话”。它用来形容那些虚假、不可信或缺乏根据的言辞,常常用于批评或揭露谎言、误导信息或不真实的陈述。
“不实之词”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其构成的词汇在古代文献中常见。类似的表达在古代文人中常用于批评对方的言辞不当,强调言辞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该成语在各种语境下都有广泛应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诚实和真实被视为重要的美德,而“不实之词”则往往与不道德的行为相联系。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传播的加速,不实之词的危害愈发突出,尤其在网络环境中,辨别真伪成为重要课题。
“不实之词”让人联想到欺骗、信任的破裂和诚信的重要性。使用这一成语时,往往伴随着负面的情感反应,如愤怒、不满或失望。
在我的生活中,曾遇到过朋友之间因不实之词而产生误会的情况。通过沟通和澄清,我们才能恢复彼此的信任。这让我更加意识到沟通中真实的重要性。
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我写下了一首小诗:
秋风拂过无声夜,
不实之词如影随。
月下孤舟逐梦去,
何需听他虚幻言。
这首诗试图表达对虚假言辞的排斥和对真实追求的渴望。
在英语中,可以用“false words”或“lies”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虽然语气和使用场合可能有所不同,但共同点是都强调了言辞的不真实和误导性。
通过对“不实之词”的全面学*,我深刻体会到真实与诚信在沟通中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在我对待信息的态度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在现代社会,辨别与拒绝不实之词显得尤为重要。
《资治通鉴·唐纪》:“上闻之,以为不实之词,遂不问。”
《后汉书·袁绍传》:“绍闻之,以为不实之词,遂不从。”
《汉书·王莽传》:“莽闻之,以为不实之词,遂不纳。”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闻之,怒曰:‘此不实之词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不实之言,君子弗听。”
他的那一段话并非是空洞浮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