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0:09:5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26:18
成语“予夺生杀”字面意思是“给予和夺取生命”,其基本含义指的是掌握生死、控制命运的权力或能力。通常用于形容某些人在权力和生死方面的绝对权威。
“予夺生杀”出自《汉书·王莽传》:“王莽之为政,推恩,皆予夺生杀。” 这里描述的是王莽在掌握政权时对生杀大权的掌控,体现了对生命的控制和权力的运用。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权力与生死的紧密联系,尤其是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
该成语常用于政治、历史、军事等语境中,尤其是在讨论权力、统治及其影响时。在文学作品中,可能用来描绘人物的权力斗争或道德抉择。在日常对话中,可能用于形容某人对他人命运的掌控或影响。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古代**,统治者的权力与人民的生死息息相关,形成了“予夺生杀”的文化背景。这反映了对权力的崇敬与畏惧,也揭示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对命运的无奈。现代社会虽然法律制度逐渐完善,但“予夺生杀”依然在一些特定情境中有所体现,如企业中的权力关系、政治斗争等。
“予夺生杀”带给人一种压迫感和无奈感,尤其是当人们意识到自身命运可能被他人掌控时。这种情感反映了对权力的恐惧和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激发了对正义与公平的思考。
在生活中,曾遇到一位领导,他的决策对团队的生存发展起到了“予夺生杀”的作用。在团队面临困境时,他的决策直接影响了每个人的未来,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权力的重大责任。
在写作中,可以运用“予夺生杀”来描绘一个权力滔天的君主: “在那权力的巅峰,他如同掌握着‘予夺生杀’的神明,随意决定着每一个臣子的生死与荣耀。”
在英语中,与“予夺生杀”相对应的表达可能是“life and death power”或“the power of life and death”。但在西方文化中,生死权力常常与法律、道德和人权相结合,强调个体的权利和法律的约束。
通过对“予夺生杀”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中蕴含的深厚文化背景及其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这一成语不仅是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历史与社会变迁的窗口。在表达中,理解这一成语的内涵,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权力与人性的复杂关系。
五曰杀,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夺。
《资治通鉴·唐纪》:“安禄山之乱,天下震动,玄宗避位,肃宗即位,以李辅国掌禁兵,专制朝政,予夺生杀,皆决于辅国。”
《后汉书·宦者列传》:“自和熹太后以女主称制,不接公卿,乃以阉人为常侍,小黄门通命两宫。自此以来,权倾人主,穷困天下。予夺生杀,在其掌握。”
《汉书·刑法志》:“王者之政,予夺生杀,一出于法。”
《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予夺生杀,决于其口。”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天子予夺生杀,诸侯不敢与闻。”
为人主者,~,各当其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