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12:0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19:37
“磨破口舌”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用口舌不断地磨擦,形象地表达出人们在争论或讲述事情时,口舌不断,极为费力。其基本含义是形容人们为了争辩或解释某件事而耗费了大量的口舌和精力,通常带有一种无奈、疲惫的语气。
“磨破口舌”出自于古代文人对口舌之争的描写,常用于形容在争论时口舌之争的激烈和不易。虽然没有明确的典故,但在**古代文学中,关于争论、辩论的描写屡见不鲜,因此这个成语可以视为对这一现象的概括。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口舌之争常常被视为智慧和辩才的表现。在现代社会,这种争论仍然存在于各种场合中,如职场会议、学术讨论等。成语“磨破口舌”反映出人们对争论的认知和态度,尤其在面对不理智的反对意见时,常常会感到无奈。
“磨破口舌”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疲惫和挫败的感觉,往往是在经过长时间的争论后所产生的情绪。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争论中投入大量精力但最终无果的经历,这种情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复杂性。
在我的生活中,曾有一次与朋友讨论某个社会问题,双方都各执己见,结果我们磨破了口舌,也未能说服对方。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沟通不仅需要口才,更需要理解与包容。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磨破口舌”:
争论声中夜漫漫,
磨破口舌言未圆。
理想高悬难共识,
一杯清茶解千般。
这首诗描绘了争论的无奈以及最终寻找共识的希望。
在英语中,可以用“talk someone’s ear off”来表达类似的意思,意指不停地说话,让人感到厌烦或疲惫。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口头交流的理解和态度。
通过对“磨破口舌”的学*,我意识到这个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性,更反映了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在日常交流中,适时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同时也提醒我在争论中保持耐心与理智。
《明史·海瑞传》:“海瑞磨破口舌,以劾严嵩。”
《宋史·岳飞传》:“岳飞磨破口舌,以谏高宗。”
《资治通鉴·汉纪》:“张良磨破口舌,以劝刘邦。”
《后汉书·班超传》:“超磨破口舌,以说匈奴。”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磨破口舌,终不得见。”
我~才说服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