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47: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09:59
“短斤缺两”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称量时少了斤两,形容商人不诚信,故意少称货物。基本含义则引申为对别人不公正或不诚实的行为,通常用来形容在交易中欺诈、剥削他人。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交易*惯。在古代,称重是一种常见的交易方式,商贩在称量货物时有时会故意少称,以便获得更多的利润。成语中的“短斤”与“缺两”体现了这种不诚实的行为,反映了市场交易中的一些不良风气。
“短斤缺两”常用于日常生活中的非正式对话以及商业场合中,比如当一个人被发现对他人不诚信时,可以说他“短斤缺两”。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也常用来描述人物的性格或社会现象,例如在小说中揭示某个商人的贪婪和不道德。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诚信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商人若被认定为“短斤缺两”,不仅会失去客户,还可能受到社会的谴责。在现代社会,尽管商业行为日益复杂,但诚信依然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任何“短斤缺两”的行为都可能导致信誉的丧失。
“短斤缺两”通常带有负面情感,容易让人联想到不诚信、狡诈等消极品格。它提醒人们在交易和交往中,要保持诚信,避免损害他人的利益。
在我的生活中,曾有一次在市场上购买水果,商贩给我称的重量明显不足。我当时就想到了“短斤缺两”,于是我与商贩理论,结果他只好补足了差额。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小事情,也要维护自己的权益。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市集间,商贩笑语盈盈,
货品虽美,短斤缺两如影随形。
诚信如灯,照亮了行人的心,
何必在斤两上,留下虚伪的痕迹。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to cheat someone”,也有“to shortchange someone”的说法。这些表达同样反映了不诚实的商业行为,强调了在不同文化中诚信的重要性。
通过对“短斤缺两”的深入学,我认识到诚信在生活和商业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某种行为的描述,更是一种道德警示。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在沟通时要保持诚实与公正,促进良好的社会关系。
《明史·食货志》:“商贾或短斤缺两,以欺顾客。”
《宋史·食货志》:“市井之民,或短斤缺两,以图小利。”
《后汉书·王符传》:“市贾多短斤缺两,以欺愚民。”
《汉书·食货志》:“商贾或短斤缺两,以取利。”
《史记·平准书》:“市井之徒,或短斤缺两,以欺市人。”
~的现象十分普遍,我们得来一次大检查。